【台灣史話】 基國派老教堂

文/鄧榮坤 |2022.01.13
1093觀看次
字級
基國派老教堂是台灣罕見的石造教堂,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離開桃園大溪慈湖後,沿著台七線(北橫公路)續行,繞過了三民派出所,過了東安橋左轉,進入桃一一四線產業道路,在低矮錯落民宅與翠綠的田園間迂迴後,抵達於一九六三年以石頭砌建而成、二○○一年被行政院遴選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基國派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是台灣罕見的石造教堂,任其荒廢於山林中,十分可惜,加上泰雅族部落希望當年結合族人共同情感的信仰中心,能夠再次屹立於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於是文化局於二○○三年將基國派老教堂列入地方文化館的計畫並編列預算,將老教堂依原始設計施作修復。

基國派老教堂為復興早期的教堂建築,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傳統活動的表演場域。最早的教堂以木頭與竹子為材料,僅能維持六年左右,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提議下,有了以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於是,發動族人以自動自發的方式,前往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邊鑿石或撿拾石頭作為建材,每塊石頭都是石匠在不同時間敲打出來的,每塊都有不同的痕跡與質感。之後由黃榮泉牧師依據西方的教堂原型,利用材料本身的質感、牆面等各種線條變化,創造了老教堂的造型特色。

多次進出三民地區,掌握當地民情風俗的大溪農會前祕書黃朝欽表示,基國派又名 Tuba,部落位於大漢溪上游,為桃園市復興三民地區泰雅族部落之一。基國派老教堂以「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來設計教堂的入口,入口的斜頂及十字架,特別以細工做出曲弧,突顯其古樸厚實風格;而雙層石牆的構思,則是當初建造時,在石塊間灌水泥漿或以鋼筋補強,增加結構強度,同時也解決石塊厚度不一的問題。

佇立於教堂前,許多遠去的故事與居民們的悲歡,似乎在磚牆中沉澱了,細心聆賞教堂的造型之美,與觸摸石塊的容顏,可以感受到曾經漾盪於山林中的樸實,如原住民傳唱的歌謠於山林間迴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