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問卷》{487}動念為業 行艱稱障

 |2007.12.10
746觀看次
字級

問:周六看金馬獎頒獎,導演李安得獎時說,拍這部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是他的「業障」,又感謝他的電影團隊跟他「共業」一起完成。我雖然學佛不久,但一直有在上佛學課程,對佛教義理有些粗淺認識,李安導演對業障和共業的詮釋,似乎有些不通,是我的理解不夠嗎?

福報禪師答:據報上報導,李安多年以前看過張愛玲的原著以後,就動了想把它改編電影的念頭,此後幾年雖然沒有付諸行動,但一遇有因緣,這個念頭就又跑出來,他一直在念頭與現實之間掙扎著。

即使後來因緣具足,決定開拍了以後,仍因多方面的因素,在片場和演員或工作團隊數度痛哭;片子拍完了以後,在媒體採訪時也忍不住紅了眼眶、哽咽無語。

我們從媒體的報導上,知道李導演是個含蓄內斂的人,這樣的人,幾次情緒激動落淚,可以想見這部電影帶給他的壓力和感興,我想這就是李導演所以將拍這部電影稱之為「業障」的原因吧?

其次,佛教將業分三種:即身業、口業、意業。身體的造作統稱身業,諸如走路、做事、打人、握手等;口業就是善惡語言的傳遞,講好話結善緣,造的是善業、惡言傷人結惡緣,造的是惡業;意業指我人心理的諸般造作,別以為心動沒有馬上行動,就不算造業,其實心裡的起心動念,仍會留在腦海裡,若意願堅強,就形成力量,這叫業力,到了時機成熟,它就實現了。

有一本叫《秘密》的書,教人要心存正向的想望,並且不斷加強這想望的力量,讓這正向的力量強大起來,終有一天會實現這個想望,說的即是這種原理。在佛教,我們稱它為「發願」。

願力可以形成業力,但之於李安導演來說,這願力的實現來得太有壓力,他想透過鏡頭,來表現一個不安的大時代之於青年人的成長與失敗,又害怕媒體偏偏不在這上頭聚焦,而誤導了觀眾,我想這也是他自稱為「業障」的原因吧?

有時候,名詞可以拿來當代用詞,得獎的心情很複雜,千種轉折無以名狀,只好用一句「業障」帶過,那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你的問題讓不熟悉影劇的我,拚老命找相關資料來了解前因後果。對我來說,也是業障,謝謝你的共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