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浙江紹興 100個故事行銷古城

文/記者強曉玲  |2021.06.26
2191觀看次
字級
從保護活化利用的角度,把老建築、老台門的四梁八柱保留下來。圖/新華社
「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古城,是當代紹興發展的寶藏。圖/新華社
文化是紹興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圖/新華社
紹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當選2021年度「東亞文化之都」。圖/新華社

文/記者強曉玲

說起紹興,大陸作家馬伯庸曾經寫道:「出門就是蔡元培故居,附近周恩來祖居、秋瑾紀念碑、魯迅故居、陸游的沈園、徐渭的青藤書屋。去王羲之的蘭亭,發現不遠處居然還有王陽明墓。隨便一個都如雷貫耳,我差不多是一路跪著開車。比起某些地方挖空心思和名人扯上關係,紹興可真是淡定多了。」

對於紹興,學者余秋雨也曾這樣自問自答:「我每次去紹興,總會一再驚訝,這麼一座不大的城市,怎麼會承載起那麼厚重的歷史精神,歷千年不衰?這麼一些南方的巷陌,怎麼會散發出那麼雄厚的中華豪氣,令萬里矚目?」

漫步紹興古城,踏在近代作家魯迅故居門前泛著光亮的青石板街上,烏篷船從三味書屋的埠頭前划過;當年魯迅先生刻在課桌上的「早」字還在,「百草園」比和閏土玩耍時小了一些;不遠處的「沈園」,南宋詩人陸游與才女唐婉淒美的愛情絕唱依然有跡可循。

沿著縱橫交錯的河道望去,這座白牆黛瓦的江南古城裡,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小橋,都寫滿了自己的故事,讓每一個經過的人想去細品這座被時光浸潤了二千五百年的古城。

當年,越王勾踐自吳國歸來後,命范蠡築城,「勾踐小城」、「山陰大城」便是紹興古城建城伊始。

而今,在這片古越之地,經歷漫長的歲月洗禮,古城城址始終未曾變動,儼然「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二○一九年一月一日,為了保護和傳承好紹興的遺存和文化,《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二○二○年九月,紹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七座海內外城市中脫穎而出,高分當選二○二一年度「東亞文化之都」。

在古城裡,伴著裊裊炊煙與吳儂軟語,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樸素日常中,亦有了咖啡飄香和操著各種語言的年輕人融入。曾經的老台門在一座座復原,老街和古河道也在慢慢恢復。社戲、祝福、黃酒、茴香豆還是魯迅筆下的味道。至於為品黃酒冰棒而排起長隊的年輕人,則是古城生活的「青春版」。

古城復興進行時

在「筆飛弄」,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故居坐落其間,門臉不大,門楣上兩個「翰林」大字卻足以說明這座老「台門」的底蘊。

美國著名學者杜威曾將蔡元培與許多世界名校校長比較:「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分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飽覽眼前的展陳,多少讓人感歎,作為一座故居博物館,這裡與蔡元培厚重的地位相比顯得有些局促。

此時,老紹興人會興奮地告訴你,旁邊的蔡元培廣場(紀念館)項目正在建設當中,而一旁始建於一九八四年的孑民(蔡元培字孑民)電影院,也在同期改建。

據介紹,蔡元培廣場(紀念館)項目由蔡元培紀念廣場、蔡元培紀念館和孑民電影院改造三部分組成。改造後電影院依然保留其高牆黑瓦、飛檐挑角的主體建築原貌。廣場、紀念館、故居、電影院將成為紹興一個集中展現古城傳統風貌的文化休閒體驗地。

二○一九年,紹興將原市政府的會議中心改造成「紹興名人館」,集中介紹紹興歷史上一百五十位名人、一百七十八位大陸兩院院士及社會各界著名人士。何俊杰說:「要讓人們在古城內感知紹興深厚的名人文化、感知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感知中國傳統文化技藝。」

古城發展新命題

說到紹興古城,城市規畫專家陳揚滿眼都是愛,「紹興古城凝聚著古人的匠心。歷史上,紹興古城很少受水災,可以說是二千五百年前就建成的海綿城市。」

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主任徐覺民告訴記者:「二十多年來,紹興古城幾乎是被原封不動地保護起來。」。

二○一三年,紹興開始對古城內的建築提出明確規定:古城保護範圍內的新建築,其檐口高度不得超過十九公尺,建築總高度不得超過二十四公尺。

二○一八年初,《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相關立法程序正式啓動。二○一九年一月,條例正式實施,並將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定為紹興古城保護日。

記者走進一處正在修繕的老台門,這裡曾是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孫清簡的祠堂。翻修中的房屋已看不清原來的模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紹興文保單位,這裡在政府徵收前是一家小型印刷廠,房屋的結構損毀嚴重。

「剛進來的時候,房屋的梁已經掉了一半,屬於危房。」六十一歲的金永根從事古建修繕已經三十多年,是目前紹興為數不多、技藝精湛的古建工匠之一。

用金師傅的話說,每一次對老台門的修復猶如給古建做手術,除了保持原有建築主體原貌,梁柱也都盡量採用原有材料。「這根木頭裡面已經被白蟻咬空,我們要用新型材料填充,保證它的堅固程度後再利用。」金師傅指著從屋頂卸下的榫卯結構的大梁說:「這比造一座新台門要費時費工。」

用青春力量

激活文化遺產

「這幾年,古城開始慢慢變矮了。」六十歲的魯慧川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鏡頭裡除了家門口八字橋、老弄堂的慢生活,他更喜歡站在高高的塔山上拍古城全貌,從黑白到彩色,一拍就是四十年。

「文化是當代紹興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和支撐。」在徐覺民看來,「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古城是當代紹興發展的寶藏,但古城內大多始建於一九九○年代的高層建築,不僅遮擋了小橋流水的江南美景,也與古城格局、風貌格格不入。

「對紹興來說,要解答好這個課題,疏解高樓,讓古城顯山露水,是重要一環。」徐覺民說。

位於勝利西路的老市府大院,是紹興高樓疏解計畫中首個削減樓層的示範點。記者看到,兩棟高層建築從最高的十二層,被削降至五層。降層後的兩棟樓成為「氣象博物館」,在二○二○年底正式對外開放,並與大院內老建築改造「變身」的紹興名人館、清廉館組成紹興古城博物館群。

為了科學抉擇古城內建築的「去」和「留」,紹興聘請了四十五位規畫設計和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專家作為智囊團。二○二○年,古城內的七十七個老舊小區得到提升改造,包括截汙納管、雨汙分流、路面更新、立面改造、智安防控等一系列工程,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從古城整體保護規畫的角度,陳揚很認同一些專家對於紹興古城的保護理念——「城是一個景,景是一座城」。「古城保護要實現城的可持續發展,要從保護活化利用的角度,把老建築、老台門的四梁八柱保留下來,要考慮裡面的文化元素。」陳揚說:「如果沒有了古城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古城也就不是『活』的文化遺產了。」

讓古城充滿青春的味道,是紹興越城區團委工作的一部分。二○二○年七月,他們在轄區倉橋直街組織開展的「鮮花契約」活動,為工作打開了思路。僅僅是沿街商戶參與的領養花木活動,沒想到激活了商戶、年輕義工與老街原住民的積極互動,讓暮氣的古城開始鮮活起來。

古城裡大學比較多,他們就透過學生義工,把學校裡的一些活動帶進古城。比如固定時間給社區老年人量血壓、磨剪刀、理髮,鼓勵商戶與原住民之間開展各種關愛活動,定期舉辦青春集市、青年聯誼等。負責人表示,「年輕人的參與,正成為古城古街活化的重要力量」。

「古城的復興,要主客共享,要讓遊客更嚮往,要讓古城真正『活』起來。」何俊杰介紹,如今紹興古城空間資源數字化信息系統的「城市大腦」,首次實現「一張圖」展示集成管控,「只要輕點滑鼠,紹興古城風景名勝、台門、古建築、古井、古橋等都能一一展示」。

與此同時,由專家學者和五十多名大學師生組成的紹興故事團隊,從民間收集篩選出第一批一百個紹興故事,做成短視頻,並通過二維條碼故事牌,讓遊客利用融媒體「把紹興帶回家」……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