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小調整 選餐得來素

潘楠慕 |2020.08.30
1438觀看次
字級
畜牧業產生大量碳足跡,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圖/法新社
增加素食選項有助環境保育。圖/美聯社
學校食堂的菜單增加較多素食選擇,可大幅減少肉類消費數量。圖/美聯社
區塊鏈可整合農業所需的各種數位技術。圖/法新社
數位化已成為先進國家重要農業發展策略。圖/美聯社
植物工廠愈來愈受重視。圖/法新社
植物工廠可垂直耕作,且不受氣候影響。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多項研究指出,農業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成五,其中約一半來自畜牧業;許多專家呼籲,為了環境保育,應減少肉類消費。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肉類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尤其是牛肉。調查顯示,生產紅肉所需的土地是豬肉或雞肉所需的二十八倍,消耗的水資源是其他肉類的十一倍,排放的溫室氣體則多出五倍。若與番茄、小麥和稻米等作物相比,生產每卡路里牛肉所需的土地是一百六十倍,溫室氣體排放量則高達十一倍。

為了協助減少碳足跡,劍橋大學的環保人士賈內特(Emma Garnett)在校園內進行一項研究,發現一項簡單的減碳方式:只要對學校食堂菜單稍加調整,增加較多素食的選擇,就可大幅減少食用的肉類數量。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涵蓋九萬四千多種自助餐選項的研究,他們發現,當素食選項的數量從四分之一增加到二分之一時,購買植物性食品的比率會增加四成到八成。換句話說,許多人其實願意選擇素食,只是因為過去的菜單中沒有那麼多選項。

賈內特表示,這些數據反映,簡單的改變就能引導人們朝著對環境更有利的方向前進。想要減少肉類消費量,未必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光是對學校,大學或者辦公室和餐館的菜單進行調整,就能產生可觀的效果。

賈內特說:「減少食物對環境衝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人們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以較多素食取代肉類,其實並不難,只是過去大家都認為這種方法看起來過於簡單,成效可能不大;事實上,我們的研究發現,改變菜單確實可行。」

研究人員在劍橋大學三所學院進行一系列實驗並收集數據,該報告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期刊;研究團隊表示:「菜單的變化,不會影響整體食品銷售量,餐飲業者大可放心;此外,調查也發現,非肉類餐飲的選擇增加後,許多人願意選擇素食,而且不會產生某一餐選擇素食,下一餐就選擇大量肉類的反彈效應。」

賈內特強調,他們的訴求並非食堂完全不供應肉類,而是在菜單下功夫,讓素食更受重視,例如把素食選項在菜單上的順序調前,或者擺在更顯眼的位置。

劍橋大學相當重視環境保育,二○一六年起已實施「永續食品政策」(Sustainable Food Policy),自當年十月起,校內的十四間餐廳和每年約一千五百場餐敘活動中,均不再供應牛、羊肉料理。

劍橋大學的巴莫福德(Andrew Balmford)教授指出,這一系列措施讓該校每購買一公斤食物的碳足跡減少三成三,土地使用量減少二成八,「顯著地降低了劍橋大學的環境碳足跡」。

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圖奧(Theresa Marteau)讚許改變菜單的做法,她說:「一些簡單的小變化,就能帶來深遠影響。欲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長篇大論或者較嚴格的做法未必有用,例如肉品稅;巧妙地調整菜單,會讓人更容易接受,而且能透過這種方式提升飲食的健康和永續性。」

糧食危機

催化植物工廠成長

高齡化問題導致日本農業從業人口持續下滑,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促使日本加快「植物工廠」的發展腳步;近來,新冠疫情引發日本的勞動力下滑,讓人力需求較低、不受氣候影響且乾淨清潔的「植物工廠」更受矚目。

據統計,目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不到百分之四十,二○一九年的農業從業人口比二○一四年減少三成五,且平均年齡高達六十七歲。新冠疫情爆發後,日本一度無法自中國大陸進口蔬菜,且外國的勞動力無法赴日,導致作物無人收成。

專家指出,氣候變遷使糧食危機風險升高,加上高齡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成為植物工廠加速成長的契機。除了日本,美國、中國大陸也正全力發展室內農業。

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表示,日本每年的生菜需求量為五十五萬噸,植物工廠去年的供貨量約為一點七萬噸,市占率為百分之三。依照目前的成長趨勢,二○三○年時植物工廠的供貨量可達六點二萬噸,市占率超過百分之十。

分析師指出,植物工廠的優點,包括乾淨衛生、不使用農藥、產量與價格穩定、自動化生產;此外,由於植物工廠可以使用垂直耕作工法,大幅降低所需土地面積,工廠可設置在鄰近都會區消費者的地區,兼具降低運送成本和碳足跡的好處。

矢野經濟研究所表示,隨著植物工廠日益受消費者青睞,將有更多企業投入這項領域;目前全球植物工廠的市場規模為一百六十五億日圓,預期二○二五年時將成長至一千七百億日圓,前景可期。

區塊鏈 數位農業推進器

農民與農業公司正面臨食安、供需等領域的複雜挑戰,客製化軟體公司Intellias表示,農業發展有賴數位技術提供的解決方案,整合這些技術的關鍵,則是區塊鏈。

Intellias指出,區塊鏈能夠結合物聯網(IoT)、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5G等數位技術,打造可信、透明的農產品鏈,以數位技術解決農業面臨的品質、供需等問題。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應用,全球先進國家已把數位農業視為重要發展方向,相繼推出數位農業發展計畫。據諮詢機構「研究與市場」(Research and Markets)預測,二○二五年時,全球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將達六百八十三億美元,其中以亞太地區的成長最快,平均每年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十四。

數位農業的兩大重點,是產品的品質安全和供應鏈管理;目前,區塊鏈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的領域,是提供農產品履歷,藉此提升消費者信賴和食品安全;農產品供應鏈領域的區塊鏈技術,則有助產銷平衡、降低成本。

消費者生活水準日益提高,也愈發重視食品安全;過去傳出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等問題,已導致食安信任危機。專家指出,農產品經歷種植、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等環節,數據不易共享,但區塊鏈的分散式儲存、無法篡改、可追溯等特點,能夠彌補這些漏洞。

透過區塊鏈技術,農產品的相關資料可一覽無遺,實現「從農地到餐桌」的透明化監管,且能避免資料遭篡改,確保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農產品供應鏈的環節複雜,涵蓋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各環節之間因為買賣關係產生利益衝突,通常不願分享資訊,導致供應鏈運轉效率低落,衍生供需失衡、價格失控等問題。

區塊鏈技術可連結供應鏈的所有參與主體,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分銷和銷售,確保供需平衡,保障農民、經銷商的獲利,還能降低成本,避免價格不正常飆漲;運用區塊鏈整併各種數位技術,將能為農民、農業公司和消費者創造共贏局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