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純綉
和女兒走在巷弄間,突然瞥見如圖的景象,女兒疑惑地詢問:「這是在做什麼呢?」當然,現代的孩子對這樣的情景是陌生的,但只要您成長於農業時代,看到它,便會打從心底喜悅起來,嘴角不禁漾起上弦月的弧度。
農業時代,各種節慶所需要的的糕粿都得DIY,糕粿的基本元素是米漿,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磨石,將浸泡過的米粒放入磨石,就能磨成雪花般的米漿,而米漿必須脫去水分才能製作糕粿。
記憶中,母親將裝入米漿的布袋口綁緊,安置妥當後,由父親或家裡其他的壯丁搬塊大石頭壓放其上;也可以將米漿放在長板凳上,上頭再壓放一根扁擔,扁擔兩端分別用繩子或布巾和板凳緊綁一起,藉此施加壓力於米漿上面;長板凳底下備一只水桶,米漿裡的水分就涓涓而出了。
無論是用大石頭或扁擔壓置的米漿,二到三小時左右要予以翻轉,目的是希望確實瀝出水分,等候米漿變成米糰也要花費數小時的時間。
有了米糰之後,可以蒸年糕、紅豆糕、鹹糕;可作湯圓、草仔粿、紅龜粿……在那物資貧乏的年代,耳聞這些糕點的名稱足已讓人垂涎三尺,再親身目睹正在脫去水分的米漿,喔!「好康」的來囉!能不手舞足蹈嗎?
現代的人做糕點,從米粒變米漿到米糰都依靠電力,頃刻鐘的時間即能完成,不用再像圖片上的方法如此煞費周章,不過,今日能瞧見正在脫去水分的米漿,兒時對糕粿的渴望及大啖之後的喜悅,汩汩湧上心頭,您有這樣的回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