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秋容散記菊花

文/陳牧雨 |2019.12.17
6035觀看次
字級
宋代韓琦〈九日水閣〉:「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宋代韓琦〈九日水閣〉:「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

重陽秋閣宴客,老圃荒淡,百卉凋殘,卻仍有黃花在籬角散發著幽香。這黃花說的是當然是秋季盛開的菊花。

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以上一詞一詩,時日都在重陽,一說秋容淡,一說黃花瘦。可見菊花給人的感覺,不只外形,連顏色香味都是清清淡淡不與人爭豔,所以周敦頤也在〈愛蓮說〉裡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許是這樣的性格,因此適合綻放在也同樣是清清淡淡的秋季。

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的〈典雅〉有句:「人淡如菊」,以人比菊,雖清淡卻深遠。然而,中國文人之愛菊,其實是始自陶淵明。

淵明大概在秋季興起了辭官歸鄉的念頭,在其〈歸去來辭〉中,說他歸去家園的時候「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後來,更在他的〈飲酒詩〉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千古名句。

不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又提到:「菊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這句話我是比較持有保留意見的。事實上,自陶淵明後,歷代文人愛菊、詠菊的詩詞不勝枚舉。

比如:唐代元稹的〈菊花〉詩,道出了詩人愛菊的理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中第一句說到的「陶家」,指的當然是陶淵明。

除了文人愛菊,甚至連黃巢都有菊花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把菊花描述得殺氣騰騰,不過這倒也符合他「殺人八百萬」惡名的格調。

明朝馮夢龍編撰的《警世通言》中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裡曾提到有關王安石、蘇東坡與菊花的故事:據說有一次東坡看到王安石的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可是東坡所看到的菊花,開後抱在枝頭枯萎,並不會落卉滿地。於是東坡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諷刺了王安石。

後來蘇東坡被王安石貶到黃州,本以為王安石是懷恨報復,沒想到到了秋天,看到黃州的菊花凋落滿地,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是王安石要他知道自己的錯誤。雖然這故事的真實性有點問題,不過倒也發人深省。告訴我們不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

其實,宋代詩人鄭思肖也有詩提到:「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看來鄭思肖也跟蘇東坡一樣,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由於菊花盛開的秋天,有一個重要的九九重陽節;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因此人們以這個日子祝賀老人長壽百歲,這個節日又稱敬老節。這天要喝菊花酒,因此人們把菊花跟長壽做了關聯。也慢慢地把菊花培養成富貴與長壽的樣貌。

我們每一年到士林官邸觀賞一年一度的菊花展時,就可看到展出的菊花,已不再是淵明時期的清淡與隱逸的氣質。而是碩大富態與爭奇鬥麗的的「壽菊」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