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一 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星雲大師 |2019.08.04
2450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菩提尊者像/二○一一年台灣 高雄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為什麼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呢?因為諸佛由般若證,證真如菩提理;又由所證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因此,般若能出生三世諸佛。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難道不是很多嗎?」

須菩提回答道:「確實很多。佛陀!為什麼呢?因為透過七寶布施所獲得的福德,實際上並沒有福德的固定體性,福德無自性,遍滿如虛空,所以如來說福德多。」

佛陀接著說道:「又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持這部經,並且能夠為他人解說,即使短至只是當中的四句偈,他所獲得的福德,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及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從這部經出生,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是依俗諦而立的假名,並非就是真實存在。因為眾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說有佛、法;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麼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原典

依法出生分第八①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②七寶③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④,乃至四句偈⑤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註釋

①本分旨在說明,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出生一切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說:因諸佛由般若智,證真如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師,故說諸佛從此經生;又諸佛證真如理後,起般若方便之用,為眾生說法,此經又為諸法之師,所以說,諸法從此經出。

②三千大千世界:為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觀。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而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一個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是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③七寶:指七種珍貴的財寶。其內容諸經說法不一,大致指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等等。

④受持:指對於經中的義理,能夠了解而謹記於心,叫做「受」;了解之後,能憶念不忘,並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⑤經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種說法,究竟是哪四句,古來議論很多。總之,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別判定是哪四句,它可以泛指經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

講話

第七分以「無得無說」強調法性為畢竟空,三賢十聖階位是佛陀示教利喜,借筏渡河,權巧施設罷了。吾人若了知畢竟空,才能與平等的法性相契合。由於第七分宣說畢竟空的妙旨,佛陀又恐行人對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譏為虛無斷滅,為顯示受持、讀誦有不可思量的功德,因此佛陀在第八分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為校量,以明般若是三世諸佛母,無量無邊的善法功德皆依此而出生。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二、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三、般若是三世諸佛母。

四、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但是物質資財的布施無論如何的多,也還是有漏、有限的。並且,布施的物品及受施對象的清淨與否,也會影響福德利益的差別。

《增一阿含經.邪聚品》中提到,有「五不淨施」是沒有利益功德的。

(一)以刀器施人。

(二)以毒品施人。

(三)以牲畜施人。

(四)以淫女施人。

(五)造作鬼神祠。

這五種不淨施,令眾生相互殺戮仇恨,並生起染著顛倒之想,因此沒有福德可言。

《毗耶娑問經》則說道,選擇五種對象布施,可以得到利益和福德。

(一)急難救助施。

(二)遠來資給施。

(三)老病孤獨施。

(四)有德長老施。

(五)離鄉護他施。

對於遠客和離鄉者施予資助,對於苦難和老病者給予憐恤,對於有道德有慈悲的長老,用恭敬的心給予飲食、衣物、臥具、醫藥四事供養,這些布施,能得施福。

經中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福德」和「福德性」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從相上看,此人所得的福德確實非常之多,但是佛陀緊接著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要我人不要錯認為有具體真實的福德存在,因為在真如實相中,福德本性空寂、無有自性。若是了知福德性空,不被福德相所轉,就能從有相進入無相,無相的福德性蘊含的是「無限」,也就是說,福德性中含有無限的福德,福德廣大如虛空。

其次,即使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但財物的施予只能暫時令眾生生活得到資助,色身的飽足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讓眾生開啟智慧,明白業報因緣,就不是金錢物質所能辦到的。就好像從事慈善事業,每一個社會福利團體都可以去做,但是要讓人心清淨,止惡行善,就必須藉由宗教的力量。《法華經》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世間上財富的多寡,並不等於內心的滿足和快樂。比如: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

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

有錢可以買到床舖,買不到睡眠。

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

有錢可以買到書本,買不到氣質。

有錢可以買到妻妾,買不到愛情。

有錢可以買到群眾,買不到真心。

有錢可以買到旅行,買不到寧靜。

有錢可以買到房舍,買不到安住。

有錢可以買到珍寶,買不到智慧。

世間很多很多的問題,不單是從物質層面能夠解決的,就如南宋道川禪師所說: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

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人天的福德終有窮盡時,生天雖然有「四事福樂」,最終也難逃「五衰相現」墮落的業報。

四事福樂:

(一)身高端嚴: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幾十丈。

(二)壽命長久:四天王壽長五百歲,合人間的九百萬歲。

(三)欲樂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五欲滿足。

(四)禪定微妙:享有四禪八定的禪悅。

五衰相現:

(一)衣服汙垢。

(二)頂上華萎。

(三)身體發臭。

(四)腋下流汗。

(五)不樂本座。

我們忙著積集世間資生受用財富的同時,也要懂得挖掘成賢成聖的內心寶藏。佛教有所謂的「寶聖財」:

信仰財,能得身心歡悅;

精進財,能得邪魔不侵;

持戒財,能得善神擁護;

聞法財,能得諸佛護念;

喜捨財,能得遠離怖畏;

慚愧財,能得善法增長;

智慧財,能得不死甘露。

財施有限有漏,無法使眾生由迷知返,開悟見性;而觀念的啟發,思想的教育,善法的布施,則威勢無窮,非財施所能及。如《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說: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的門外,遇見哭哭啼啼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慈悲的問他:「你為什麼站在這裡傷心難過呢?」

周利槃陀伽說:「佛陀!我的哥哥嫌棄我笨拙,無法受持法義,他驅逐我,要我還俗回家,因此我很悲傷。」

佛陀安慰他,把他帶回精舍,教他手拿掃帚,念誦及思惟它的名字。

周利槃陀伽感謝佛陀不僅收留他,並且還慈祥的教導他,於是每天專心誦念,雖然愚笨,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還是記住了「掃帚」兩個字。

周利槃陀伽專心一志念誦,有一天,他思惟道:「這掃帚又叫做『除垢』,垢是地上的灰塵沙土,除即是把它清掃乾淨。」又過了幾天,他又再思惟:「我的身心也有塵垢,那麼煩惱就是塵土之垢,智慧就是去除的掃帚。」周利槃陀伽後來更深入思惟五蘊和合的妙義,最終證阿羅漢果,得究竟解脫。由此可知,僅是通過持誦、思惟「掃帚」的法義,卻能證羅漢果位,如此殊妙的功德,又豈是有限有相的七寶布施所能比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