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減塑行動 非洲最績優

潘楠慕 |2019.06.09
3464觀看次
字級
非洲的減塑表現居各大洲之冠。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已成為全球共識;在保育團體和當局的推動下,世界各地均發起限塑、減塑的活動和政策。然而,在全球五大洲裡,減塑表現最好的並非歐美或亞洲,而是非洲。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塑膠垃圾是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目前已有逾六十個國家宣佈禁用塑膠袋,而塑膠餐具、塑膠吸管也成為淘汰的重點目標。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非洲已經有三十四個國家對塑膠袋課稅或完全禁用,比率高於六成,勝過其他地區。此外,非洲禁塑的國家裡,有三十一個位於較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但減塑成就卻勝過許多先進國家。

世界各國對塑膠袋的使用各有規範,有些完全禁用,有些允許使用但必須課稅,有些國家的政策則兩者兼具。在這方面,非洲的規定相對較為嚴格。

以坦尚尼亞為例,該國自二○一七年起推行「保護青年與環境」的政策,除了禁止塑膠袋入境,也禁止國內生產或販售塑膠袋。這項政策今年今年六月依日起邁入第二階段,旅客必須在機場丟棄攜帶的塑膠袋才能入境。

坦尚尼亞副總統蘇勒胡(Samia Suluhu)指出:「坦尚尼亞的政策,並非蓄意製造旅客的麻煩,而是期盼所有人支持這項環保政策,容忍禁用塑膠袋的些許不便,換取環境的永續發展。」

坦尚尼亞的規定嚴格,但並不會僵化死板,用於醫療、工業、營造、農牧、回收管理等產業的塑膠袋就不在此限。另外,旅客如果能夠保證會確實保管收納個人清潔或衛生用品的小塑膠袋和夾鏈袋,並在出境時帶走,也可以繼續使用。

這項政策推行後成效顯著,目標是成為完全不使用塑膠袋的國家。除了坦尚尼亞,非洲其他三十三個國家,也都朝同一目標努力,更希望有朝一日讓非洲成為不使用塑膠袋的大陸。

肯亞對塑膠袋禁令,則是全世界最嚴厲;無論製造業者、進口業者、批發銷售業者或消費者,一旦被查獲使用塑膠袋,可能面臨高達三萬八千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的款,或者四年有期徒刑。

肯亞當局會如此嚴格,其來有自。據聯合國統計,肯亞的塑膠袋使用量每年高達一億個,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即使肯亞相對較為落後,這項政策要徹底落實並不容易,但如果能夠持續推行,對於減塑仍大有幫助。環保人士也預期,隨著民眾對法規日益熟悉和接受,加上環保意識的提升,這項政策的成果會日益顯著。

另一個非洲國家盧安達的減塑努力,已獲得各界肯定。盧安達自二○○八年起禁止使用非生物分解塑膠,致力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全不使用塑膠的國家,該國首都吉佳利(Kigali)甚至贏得「非洲最乾淨城市」美譽。

聯合國五月公布的環境研究報告指出,全世界處理垃圾的方式,目前有百分之四十是焚燒,尤其是非洲國家,比率更高。研究指出,塑膠材質焚燒時會釋出有毒氣體,導致心臟病和氣喘和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引發皮疹和噁心、頭痛等症狀,甚至傷害生物的神經系統。

也因此,非洲推行減塑政策後,在減少有毒氣體方面成效卓著,有助維護生物的健康。專家指出,禁用塑膠袋的效果,不只能減少垃圾量,避免垃圾汙染海洋環境和生物健康、燃燒一次性塑膠垃圾所製造的空氣汙染問題,也能夠大幅改善。

接收歐美廢紙 印度紙類回收冠全球

曾是全球最大廢紙回收國家中國大陸去年頒布新規,停止接收未分類廢紙在內的多種垃圾,以維護國內居民的健康和環境。此後,印度從歐洲和美國接收的廢紙量已成長一倍。

印度已成為全球最大廢紙回收國家,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的人力成本相對較為低廉,另一方面則是印度缺乏造紙原料,在人口不斷增加之際,紙張已經供不應求,回收廢紙正好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包括紙類在內,廢棄物回收作業相當繁複,常須透過人力加以分類。人力成本昂貴的歐美國家於是選擇把廢棄物送往其他國家處理,過去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中國大陸。據統計,中國大陸自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六年,平均每年接收全球七成的回收廢棄物。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人力成本和環保意識也不斷提升,廢棄物回收開始轉移到其他國家。英國回收物出口業者貝克西(Ranjit Baxi)表示,印度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紙類回收場。

印度紙類回收業者董事長班沙爾(Asohk Bansa)指出,由於人口持續成長,紙張需求隨之快速攀升。學生人數增多,使書本和教材需使用的紙張需求增加。另外,製造業也大量使用紙箱和包裝材料。此外,閱讀習慣也是印度紙張需求極高的因素。儘管手機、電腦已較為普及,但許多印度民眾仍習慣閱讀實體報紙。

班沙爾表示,印度缺乏木材來生產紙漿,高度仰賴回收廢紙製作新紙張,回收紙廠每年需要一萬七千萬噸廢紙,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

不過,印度國內的廢紙量僅達需求量的三成,歐美國家的廢紙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印度,正好可以彌補印度的需求。不僅如此,進口量升高,也為印度的港口、紙類回收業者和運輸業者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順手撈垃圾 划小船免錢

見到被任意棄置的垃圾,許多人會主動撿拾,為環保盡一分心力。為了鼓勵民眾主動參與,一家環保組織決定推出免費划船計畫,只要在划船時順手把河道的垃圾撿起即可。

海洋和水道的垃圾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大部分是人類製造且缺乏公德心所產生。歐洲許多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甚至已導致歐盟在三月時下令禁止使用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

有鑒於此,丹麥的環保組織「綠色小船」(Greenkayak)決定推出讓遊客們在歐洲的一些河流和湖泊中免費划船的計畫,只要沿途撿拾垃圾便可參加,藉此提升民眾對水汙染問題的意識。

「綠色小船」的免費方案時間為兩小時,他們提供基本的裝備,包括救生衣、船槳、垃圾撿拾器、垃圾桶。該組織表示,自二○一七年四月推出這項計畫以來,累計已收集了將近二點四萬磅各式各樣的垃圾,例如塑膠袋、寶特瓶、鞋類甚至手提包。

「綠色小船」的聯合創辦人韋珀-安德森(Tobias Weber-Andersen)表示,最初興起這個活動的念頭,是因為丹麥的運河原本可供人們泛舟、戲水甚至在船上飲食,但隨著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河道上卻漂滿垃圾。

她表示:「要求民眾直接撿拾垃圾並不容易,也缺乏誘因、我們的計畫提供所需設備,並以免費划船作為鼓勵,讓人們為環保做出貢獻。」

這個計畫推出後大受歡迎,目前已推廣至德國、愛爾蘭、挪威的城市。有意參與者,可以事先在「綠色小船」的網站登記,便可免費划船遊覽,同時幫助抑制水汙染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