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螺溪硯 千歲團自製傳家寶

 |2018.10.04
2607觀看次
字級
少數人參與過硯台製作,南投縣中興生活美學協會率長輩親手磨製。圖/賴香珊

【本報嘉義訊】台灣硯雕文化歷史逾一百九十年,但隨世代演進漸遭淡忘,南投縣中興生活美學協會為此率長輩親手製作國內特有「螺溪硯」,盼其從中了解國學知識,當傳家寶來傳承給年輕一輩,同時喚醒書寫和書法藝術的樂趣。

濁水溪舊名「螺溪」,螺溪自彰化二水分散為東、西兩溪,稱為「東螺溪」、「西螺溪」。因此,將可雕刻成硯台的石頭,稱為「螺溪石」,這也是台灣唯一適合製硯的國寶石。

中興生活美學協會指出,多數民眾小時候寫過書法,卻少有人參與硯台製作,而源自濁水溪的螺溪石可製成「螺溪硯」,因此帶四十三名逾六十歲長輩至二水了解硯台粗坯製作,昨在草屯御史社區完成最後磨製和雕飾等作業。

硯台製作其實不簡單,指導老師蕭竣友說,起初須至河床挑揀石材,其中以螺溪石質地細緻溫潤、光澤細膩、易發墨、易洗淨、不沾染砂塵、不損毛筆尖端、貯墨不易乾,且色澤各異有墨黑、灰褐、靛青、黛綠、棗紅等是製硯的上等材料。

蕭說,選定石材後,接著要透過機具切割原石及挖槽,成為硯台粗胚。製作粗胚得用機具,較不適合民眾操作,因此由工作室製作,再由長輩進行細部研磨,拋光刀具切割或機器造成的損傷痕跡,過程相當費時,最後上蠟才能進行雕刻裝飾。

「磨到手有夠痠!」是低頭磨製專屬硯台長輩的共同心聲。陳姓老婦人說,小時候拿毛筆寫字,也沒想過硯台怎麼做,動手做才知道那麼麻煩,光為了磨平就花了快兩小時,手都快沒力了,過程中也對投入這國學藝術的人更加欽佩。

中興生活美學協會李慧珍表示,這票「千歲團」長輩們在做硯台時,因為能帶回去長久留存而賣力製作,同時也吸收硯台相關知識,之後再靠他們將「傳家寶」帶回家中給親友看,進而做到傳承,讓台灣硯雕文化能繼續流傳下去。

不只是傳家寶,二水有一名硯雕師董嘉豪把一個禇紅色的螺溪石,雕成玫瑰花狀,稱之為「深情」,獻給妻子當新婚禮物,藉此比喻「情比石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