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六祖壇經講話 般若品第二 問題講解 5

星雲大師 |2018.09.29
2220觀看次
字級
聽法圖/八世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七﹚《金剛經》與禪的關係如何?

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一再提到《金剛經》;《金剛經》不但與《六祖壇經》有很重要的因緣,與禪宗更是關係密切。

禪宗自六祖大師以後,分為「南頓北漸」,即所謂南宗禪與北宗禪。南宗禪是以《金剛經》印心,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六祖大師是南宗頓教的開教祖師,《金剛經》與他本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六祖大師最初在故鄉嶺南,就是因為聽人念誦《金剛經》而契入佛法;後來到了黃梅親近五祖,也是因為聽五祖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茅塞頓開,徹悟本自清淨的自家面目,於是受五祖弘忍大師傳法印心,成為禪宗六祖。《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並為中國禪學開啟了歷久不衰的黃金時代。

講到《金剛經》與禪的關係,首先應該對《金剛經》做一番認識。《金剛經》總共有五千多字,主要的宗旨在於說明「空」。所謂「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這個「無」就是「空」。但是空並非世間一般所謂什麼都沒有叫做空;「空」是建設「有」的,空是涵蓋空有不二的無,這個「無」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宗旨。

說到禪,禪是什麼?禪是自我,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是幽默,禪是我們的自心本性,禪是無。所以,禪宗所表達的境界,也是一個「無」字,與《金剛經》的主旨可以說非常的契合。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如果能有一點《金剛經》的般若,有一點禪的幽默、禪的自然,生活就會有不一樣的風光。就如同在菜裡放了鹽巴,菜的味道就會更加美味可口;又如在客廳裡插了一盆花,頓時能使滿室生香,增色不少。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生活裡有般若、有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般若,則心中充滿愚昧、妄想、顛倒、執著,那就是苦惱的世間;假如有了般若,就好像有了光明一樣。在佛教裡面講般若光、智慧光,光能照破無明、黑暗、煩惱。有了禪,生活就能自然、灑脫、自在,就不會緊張、煩惱。所以,有人說:「若將禪心過生活,何愁煩惱不能了?」

在《金剛經》裡的經文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因為我們的心雖是一個,可是這一個心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也就是說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的相狀,因此就有一種是真如心,一種是妄想心、生滅心、無明的心。

我們平常生活在妄心裡,日夜攀緣五欲六塵,充滿無明妄想,念念生滅不已;過去的心已滅,現在的心念念不停,未來的心未生,所以說三心不可得。

過去有一位德山禪師,他在北方聽到南方弘揚禪宗的頓教法門,特地做了一部《金剛經》的疏鈔,想要批駁「頓悟成佛」的說法。

當他帶著《青龍疏鈔》南下,在路上肚子餓了,見到小店裡有一個老婆婆在賣茶點,德山禪師上前要買點心充飢,老婆婆說:「禪師!你擔子裡面裝的什麼?」

「我擔子裡挑的是《金剛經》的註解。」

「你是研究《金剛經》的呀!我有一個問題請教你,如果你能回答得出來,今天的點心就由我供養。」

德山禪師一聽,一個老婆婆能有什麼了不起的問題,就說:「好!你請問,有什麼問題啊?」

老婆婆說:「禪師!《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禪師:現在你要吃點心,是點的什麼心呢?」

德山禪師被這個老太太一問,啞口無言。

所以,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它是透過修行證悟,是從生活裡獲得的體驗。

在戰亂時,有一團軍隊,到一個寺院裡搶劫,寺院裡的出家人看到盜匪放火燒房子,紛紛跳到佛殿的屋頂上。

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住持快川禪師就問這許多參禪的人,他說:「你們大家趕快加緊用功,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在熊熊大火當中,我們如何大轉法輪?』」意思是說,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如何才能把握自己,安住身心?如何能夠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快川禪師逼著大家,「快參!快參!」正在大家猶豫的時候,快川禪師就說:「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所以,參禪哪裡需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裡面的妄想、無明、煩惱息滅下來,在大火裡面也可以轉法輪,在大火裡面也會感到身心清涼。所謂「心若起時,不隨它起,起心自覺;心若去時,莫隨它去,去心自覺;心若住時,莫隨它住,住心自覺」。

因此,我們在生活裡面,「若自了了自知,不住一切處,即明了了盡本心,亦名了了盡性」,這就是所謂「無所住心,無所生心」。在佛門的證悟上講,這就是證到無生法忍。所謂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不會受世間的無常顛倒。我們悟道以後,禪的這一「無」,就可以說是無限、無量、無邊,也就是讓我們進入到無限的世界、無邊的空間,乃至超越時間、空間。所以《金剛經》也好,禪也好,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能夠超越。

﹙八﹚如何內外不住、來去自由?

《金剛經》講到「無住生心」,我們的心平常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面。我們的心一天到晚攀緣外境,不是喜歡各種美色,就是執取各種聲音、各種味道。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說,我們的心不但不要讓它住在六塵上,而且要不住內,不住外,任它來去自由。

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內,不住外呢?六祖大師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謂菩提,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我們現在講求知識,知識是對這個世間的現象界做種種的分別了解,而禪、般若、智慧,是向自己的內心去探求,去開發。例如禪宗的禪師們,你看他打坐的時候,閉起眼睛來,不看、不聽,心不向外攀緣,但是他心內的世界比心外的世界更廣闊,更逍遙,更自在。

所以,講到「道」,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悟,也不是靠打坐就能夠開悟,而是要用心。心好比明鏡,久被塵勞、垢穢汙染,當我們把垢穢慢慢擦拭後,清淨的心光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因此,六祖大師說參禪不在打坐,禪不只是坐。打坐當然是靜心,是一種精神集中、意志統一。打坐對於我們的健康、養性、參禪都有幫助,但是,開悟不是絕對靠打坐。所以,六祖大師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禪不在坐臥,禪要用心體會,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心裡一悟,宇宙、世界自然會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光。

平常我們的生活都是向外面貪求,不知道自己心裡有寶藏。所以過去有一位禪師說:「我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畫也畫不成,偷也偷不得。其像本自人,清淨非佛身,雖然是一身,分身千百億。」這意思說的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禪心。所以,《六祖壇經》主要就是要我們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

我們的心在哪裡呢?《楞嚴經》講到阿難尊者「七處徵心」,就是找他自己的心在哪裡。這是佛陀為了破除阿難的妄想緣心,使他的妄心無所依止,因此就阿難尊者所說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心在無著等七處,一一予以論破,以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的妙淨。

我們每個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無所不在,無所不遍,而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因此,六祖大師不但要我們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超越輪迴生死;所謂不住涅槃,就是要有大慈大悲,服務人間,救度眾生。也就是要悲智雙運,體悟中道。唐末五代的雲門文偃禪師,曾經參學於睦州(浙江建德)的道明禪師門下。當他前去參學的時候,就在他從外面一腳正要跨入門檻時,道明禪師出其不意的用力把門關上,雲門大叫:「唉喲!好痛喔!」

道明禪師說:「誰在喊痛啊?」

雲門禪師答道:「老師!是我。」

道明禪師問:「你怎麼痛啊?」

雲門禪師回答:「我腳在裡面。」

道明禪師又問:「腳在裡面,那你人在哪裡?」

雲門禪師答道:「我在外面。」

道明繼續再問:「你人在外面,腳怎麼會在裡面呢?」

雲門這時忽然覺悟到,原來本性是沒有內外之別的。

世間的內外、你我、善惡、大小等,在禪者的眼中,都是虛妄對待的;凡夫眾生因為有這些內外的分別假相,所以被虛妄對待緊緊束縛,無法超越,就會痛苦。因此,六祖大師說,我們的心要不住內,不住外,如此才能來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