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六祖壇經講話 般若品第二 問題講解 1

星雲大師 |2018.09.15
1847觀看次
字級
佛教有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經、律、論,統稱為大藏經。九千餘卷的大藏經中,以《般若經》為數最多。如來一代時教,所謂「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有一首偈語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佛立像 遼代上海黃浦/上海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佛教有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經、律、論,統稱為大藏經。九千餘卷的大藏經中,以《般若經》為數最多。如來一代時教,所謂「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有一首偈語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般若經》在佛陀的說法當中,就占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可見般若的重要。

在《六祖壇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正是〈般若品〉。因為所謂經,能稱為經的,以般若為貴。般若,內容深遠,難以翻譯得恰到好處,所以存其梵語而用音譯。「般若」如果依照它的含義,雖然可以譯為智慧,但是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中文的智慧,有善有惡,比方說,「絕聖棄智」的智,「智慧」型的犯罪等,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所以為了保存般若的尊貴性,而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有三種:第一、文字般若,文字雖然不是般若,但是為了詮解般若,以方便引導眾生,利益眾生,使生起般若,於是施設方便言說,猶如舟筏,名為文字般若。第二、觀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應,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體驗真理,猶如駕駛,名為觀照般若。第三、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性體,離言說,絕文字,是眾生本具,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猶如目的地,名為實相般若。依此實相般若,能出生諸佛及諸菩薩。因此,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們的老母。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當然是摩耶夫人。」

有人這樣子回答。這是錯誤的,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般若,因為要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經典裡講:「般若者,三世諸佛之母。」又說「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般若是我們的本體,從本體裡面才能顯現出宇宙的森羅萬象。

在佛法裡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學者往往被這許多名相迷惑,而感覺佛法義理不容易深入。比方說: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這些名相雖然名稱互異,其實意義只有一個,就是指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的自我。現在我們常常說「我喜歡、我悲傷、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認為」,這個「我」是假我;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稱,在佛教裡就把它說成是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詞雖然不同,其實意義都是一樣的。

無你我對待 道在目前

說起般若,一般人並不容易懂得,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般若本來不可說,但勉強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且依般若的層次略作說明。

首先從淺的方面來說,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見」,如果我們對於世間的道理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這就是凡夫的般若。

比凡夫高一點的聲聞、緣覺、羅漢等聖賢,他們所體會到的般若就是「緣起」;也就是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世間一切不能單獨存在,都是由很多條件因緣和合而生。

比聲聞、緣覺再高一點的,是菩薩所體會的般若,那就是「空」。空不是一般世間所謂一切皆無的空,空在佛教裡面是一個很深的哲理。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

菩薩以上,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又說:「真如界裡,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有一個信徒問惟寬禪師:「道在何處?」以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說:「般若在哪裡?」

惟寬禪師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說:「我何以不見?」意思是說,我怎麼沒有看到,我不知道般若是什麼樣子啊!

惟寬禪師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見。」因為你有「我」的執著,所以不能見道,不能知道般若。

信徒又問:「我有我故不見,和尚還見否?」

惟寬禪師說得很妙,他說:「有我有汝更是不見。」

信徒一聽,「有」上不能見道,於是趕快再問:「無汝無我,能夠見道嗎?」

惟寬禪師回答說:「無汝無我,阿誰求見?」意思是說,你我沒有了,用什麼來見般若、見道呢?

融入真理 見般若風光

我們從這一段對話裡面可以知道,有我、有你,有對待,就不是般若;有眾生、有佛,有差別者,也不是般若。唯有在大圓鏡智中見到平等法身,見到真如自性,也就是能夠把自己融會到真理、本體裡面,才是般若風光。

古德又說:「若人識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假如我們能認識內在的自我,認識般若自性,就能懂得春天的花開、秋天的月明,真是無限美好的大地風光。

在《法華經》中的「窮子喻」、「衣珠喻」等,都在說明「自性般若」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但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痴、我見、我愛、我執,因此見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求佛、求道、求般若,並不是要到靈山會上,也不是要到哪個極樂國土,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淨土,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認識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學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學佛要反求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夠見到自己,就能成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