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症自己無感 家人鄰居抓狂

 |2018.08.23
6433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家住桃園的劉先生有個極大的困擾,多年前他家隔壁新搬來一戶人家,卻喜歡到處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家中堆滿了就擺在大門口,甚至擺放到劉先生住家前。劉先生氣不過,某天終於跟鄰居槓上,吵過幾次之後,鄰居才把物品「堆好堆滿」放在自家門口。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 )在美國精神科醫學診斷手冊第五版,已列出這項疾病,根據研究,囤積症多出現在高齡,尤以女性占比較多。研究發現,部分患者有潛在的情緒障礙,包括憂鬱、焦慮、不快樂、孤單感,另在深層腦科學研究也發現,患者的部分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患者被家人

拖來看病

「很無奈,不知道在家裡怎麼過生活」,楊聰財說,臨床不乏個案的家人上門求助,形容自己的父母有囤積症,搞到家裡沒空間生活,但又無法溝通、讓他們把用不到的物品丟掉,也有囤積症患者是被家人「拖來看病」。

楊聰財表示,許多囤積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卻讓家人、鄰居抓狂,往往出現嚴重人際衝突。他建議,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不要強制或偷偷丟棄患者的物品,而是要從潛在的疾病層面進行治療,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略,讓患者知道「搜集」跟「囤積」是不同的層次,例如搜集名畫、古董都是適量、乾淨、整齊,不會造成家人或環境間的問題。

研究也發現,囤積症也會遺傳,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行為,臨床上可看見一家人多少都有囤積症。楊聰財表示,治療時必須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管控,例如容積量、囤放量的管控,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的物品就要丟棄。他強調,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患者要丟。

如何協助囤積症患者?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若家人自行丟棄患者的物品,會使得患者找不到東西而更瘋狂去囤物,有些失智症患者在失智初期也會有囤積物品的狀況,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帶他就醫。

有些老人家抗拒去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可以利用其他的病症帶他先去就醫,例如先去家醫科再轉診,最主要是要找出其囤物壓力來源,再予以協助。

內心創傷

恐懼缺乏物資

林萃芬分析,有些囤積症的患者內心是有創傷的,例如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曾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財物,造成日後每樣東西都不能放掉,「對於物資的恐懼感,變成每樣東西都要囤」,許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沒有治療,很容易在未來爆發,囤積症可能是創傷壓力症後群的表現之一。

有多年經驗的收納業者林庭煒說,這些上了年紀的長者,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不像現在要什麼有什麼。他表示,曾遇過有囤積習慣的業主無法決定東西要不要丟,他就會回問當初請人協助清理環境的初衷,例如「妳不是想為孩子弄一塊讀書的空間嗎?」透過類似提問,讓業主自己說出「丟掉、不要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