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相紊亂 慢性疲勞上身

陳玲芳 |2018.05.25
1912觀看次
字級
工時長、飲食習慣不佳,恐破壞胃腸菌相,造成慢性疲勞。圖/法新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胃腸不好不只「容易老」,民眾常認為疲勞只跟壓力與勞動有關,專家指出,其實腸道菌相紊亂、長期失衡,也可能引起身體不良連鎖反應,例如慢性疲勞。醫生表示,胃腸菌相被破壞,可能會影響大腦和胃腸道的行為,讓人情緒不佳、免疫失調。

台灣乳酸菌協會與高雄榮總合作進行「腸胃健康與慢性疲勞影響調查」,發現腸胃健康與慢性疲勞的確互有關聯,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蔡英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慢性疲勞者之腸道菌相與健康人不同,去年在醫學線上資料庫「SpringerLink」發表之研究,更指出慢性疲勞與腸躁症等腸胃疾病間,有顯著相關的新發現。

蔡英傑說,調查針對全台一千零六十八位、二十五至四十九歲民眾進行採樣,受訪者中近八成三表示,生活中受到便祕、消化不良、腸躁症等腸胃問題所擾;四成三同時出現腸胃不適及慢性疲勞徵狀。

調查發現,工時愈長者,愈有可能同時出現腸胃不適與慢性疲勞問題,又稱「綜合型腸疲」。工時四十一至四十五小時者、五十一至五十五小時者,以及工作時數高達六十小時以上者,成為「綜合型腸疲」者的比率分別為四成一、五成五、六成七;飲食習慣不佳族群的比率逾六成。

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教授許秉毅說,大腦與腸道就像是一條雙向的高速公路,彼此藉由神經、代謝、免疫介質等傳達訊息,並維持平衡;如身體對飽足與飢餓,以及便祕與腹瀉的感知與調節,而「腸道菌相」,更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許秉毅表示,腸胃道對身體機能與健康影響甚鉅,腸道菌相紊亂會影響全身各處機能與運作,造成情緒不佳、免疫失調與慢性疲勞等問題。如果胃腸菌相被破壞,即可能因此影響大腦和胃腸道的行為。

腸躁症族群 發生比率最高

許秉毅分析,七成一的「腸躁症」受訪者,是所有腸胃問題中,慢性疲勞症狀發生比率最高的族群;而一般常見的「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及「便祕」等問題的受訪者,其慢性疲勞症發生率也多三成。

蔡英傑說,腸道菌相紊亂也就是「壞菌多,好菌少」,最簡單的辨識方式為觀察糞便:糞便氣味難聞,代表壞菌比例高;若糞便不成形、黏液多,代表纖維攝取不足、分解纖維素的好菌不夠多。當排便一周不到四次,甚至降到一周一次,就應有所警覺。

他強調,想保有足夠的腸道好菌,首要之務是多吃蔬果,可溶性纖維容易被好菌利用,不可溶性纖維有助排便順暢,避免體內累積壞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