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郭珵 |2018.05.22
1226觀看次
字級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二十多位學者共聚一堂,從社會學角度切入,探討人間佛教。圖╱人間社記者張曉藝

【人間社記者郭珵上海報導】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十九、二十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論壇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二十餘名學者參與討論。 此次論壇以人間佛教的社會學研究為主題,與會學者相繼進行論文發表並就核心議題展開學術討論,在聚焦論壇主題的同時亦有所發散,形成了本次論壇的主要研究問題與問題意識。

 ●佛陀本懷 深入了解探討 在理論層面,與會學者共同關注了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和社會性問題。神聖作為信仰的核心,是宗教社會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亦是本次論壇討論的重點。與會學者認為,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儀式變遷和進入社會層面,與傳統佛教有所不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將關係重新帶進自我,構成一種確定而神聖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成為中華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 華東師範大學李向平教授認為,在制度建構神聖當中,星雲大師的個人神聖性與制度神聖性產生有效互動,個體神聖性得以有效展開。一個作為制度的、團體的、組織的人間佛教,與作為個體神聖性的比較,不僅能跳出馬克斯‧韋伯的相關討論框架,亦能重新檢視自太虛大師至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既是佛陀本懷,也是星雲大師思想,既是制度神聖,也是個人神聖。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則認為,神聖性概念的解釋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視角,但佛教思想不一不異的「不二思想」,不存在神聖與世俗對立的問題,對於相關概念的運用應當充分了解並審慎使用。 在現實議題的討論中,學者們的關注點聚焦於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尤其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其中的意義與作用。佛教現代化的根本是理念的現代化,這是與會學者的共識性論斷。但佛教如何現代化,人間佛教應當何處去,卻成為見仁見智的研究議題。程恭讓指出,當今的佛教研究需要更為深入的探討,特別是佛教現代化議題,教理教義、思想經典都完全可以成為佛教社會研究的來源,佛教的現實問題也能作為佛教研究的問題意識來源。 與會學者同時針對當前中國佛教的「空間內卷化」現象進行了廣泛討論,並很贊同妙凡法師提出的「出世的思想」不是「物質化的空間」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精神的解脫、放下,如《金剛經》:在五欲六塵之中,生起無住生心的解脫觀。

 ●研究議題 理論現實兼具 此外,在不同研究的方法取向上,與會學者討論了人間佛教研究的多元進路,並提出了融和的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教授在閉幕禮指出,佛教研究乃至宗教研究的人文取向,與學科發展及其制度設置有關。宗教學仍不成熟,需要各學科互相認同,共同參與;改變宗教學的學科地位對宗教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程恭讓認為,人間佛教研究應當實現知識整合和學科整合,回歸經典正是保證人間佛教神聖性的方面,對經典的詮釋也必須有合適的方法。正如「依法不依人」,對經典再詮釋即是佛教開放性的傳統。 與會學者圍繞社會學視角下的人間佛教,發表了各自的論文,並展開了熱烈的評議與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指出,神聖性的定義必須符合佛教的本質,如:緣起中道。佛性平等彰顯「覺」在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戒律具備安內攘外的精神,安內即達到團體的安定與倫理次序,攘外即對外連接社會、弘揚佛法。這也是佛教從戒律面必需走向制度面向的一種體現。 與會學者為論壇奉上了精采的學術盛宴,不同角度的討論,共同構成了當前人間佛教社會學研究的新鮮話題與學術關注。這反映出佛教社會學研究的公共特質與學術空間,也體現了佛光山人間佛教對於人間佛教社會研究的密切關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