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梅花三弄有別趣

文/朱振藩 |2018.04.30
1956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中,裡面有一章,題為〈群芳譜〉,內容引人入勝,以吃花為主軸,旁及苗、葉、根等,算是別開生面。他在題綱寫道:「凡諸花及苗、葉根與諸野菜、藥草,佳品甚繁。採須潔淨,去枯蛀蟲絲(絲指的是花草中的筋絲,口感不佳,人罕食用),勿誤食。製須得法,或煮或烹,燔炙、醃、炸。」

接著他又指出:「凡花葉採得洗淨,滾湯一焯即起,亟(急)入冷水漂半刻,摶(同團,此處指將焯過的花、葉、菜,用手團起來,捏乾)乾拌供,則色青翠,脆嫩不爛。」而在梅花方面,其法為:「將開者,微鹽拿(指拌)過,蜜浸,點茶(及放一些在茶裡)。」食法新穎別致,頗能耐人尋味。

無獨有偶的是,南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內,亦提供三則以梅命名的美味,一為用梅花製作,一為似梅花味道,一為具梅花形狀。三者環環相扣,真是精采萬分。

其一為「梅粥」;其做法極簡單,但雪水難羅致,能用泉水即佳,精潔的水亦可。其法為:「掃落梅英(即花),撿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並引當時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的〈寒食梅粥〉詩句,詩云:「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明人高濂遂在其《遵生八箋》中收錄,但文字略有不同,寫得亦較詳盡。曰:「收落梅花瓣,淨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將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其實,「梅花粥」雖然易煮,但總結前人經驗,最好不用落英,而是選含苞未放、萼綠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且在煮熟之後,就空腹溫熱服,效果最為顯著。

「梅花粥」也可當成藥膳。因為《百草鏡》認為:梅花「清香,開胃散鬱,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老老恒言》則提及:「『梅花粥』治諸瘡毒。梅花凌寒而綻,將春而芳,得造化生氣之先,香帶辣性,非純寒,粥熟加入。」

其二為「梅花脯」;原來是把「山栗、橄欖薄切,同食,有梅花風韻,因名『梅花脯』」。此山栗乃栗的一種。子實較板栗稍小,可食,十分甘甜。橄欖又叫青果,果實尚帶青綠色,即可供鮮食,初吃味澀,久嚼而甜,餘味無窮。把這兩者切成薄片,再一起食用,有梅花風韻,設想甚奇特,命名為「梅花脯」,充滿想像空間。

其三為「梅花湯餅」;這裡的湯餅,指的是餛飩,但凡食物要引人入勝,除色、香、味外,形也要出眾,才矯矯不群。此湯餅是由福建泉州的高人製做出來的,其要領為:「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麵作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分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候煮熟,乃過於雞(可用蕈替代)清汁內,每客止二百餘花可想」。亦即以餛飩皮作梅花狀,既馨香,又雅致,每位客人吃兩百多片。其造型之美,真無以上之。故留元剛有詩讚云:「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一食而不忘梅,不愧神來之筆。

這三款梅饌,皆不同凡品;或可以養生,或取其風韻,或趣由精工,足見心思玲瓏,必能迭出妙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