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態 瘋賞螢 別成螢火蟲之墓幫凶

 |2018.04.24
1292觀看次
字級
宜蘭有多處螢火蟲祕境,美麗又壯觀,但擔心人為侵擾,不少攝影愛好者都選擇不說來保護。圖/肯吉提供

【本報宜蘭訊】賞螢熱季,有生態攝影家發現,螢火蟲祕境因環境開發,往年的螢光點點,今年已變稀少,甚至消失。賞螢一窩蜂,賞螢祕境一曝光,遊覽車都來了,白天到入夜,人潮不息,「再這樣下去,早晚很多賞螢地都會淪為螢火蟲之墓」。

螢火蟲是生態指標,隨著環境開發,螢火蟲棲地一年比一年少,賞螢亂象卻讓螢火蟲生態遭受威脅,生態攝影家肯吉是頂尖的「尋螢客」,每年螢火蟲季時,都會用鏡頭記錄生態,他發現因環境變遷,螢火蟲棲地正大量且迅速流失中。

「往年這裡像滿天星,今年稀稀疏疏。」肯吉指出,宜蘭縣冬山鄉中山村有片山區,原本是黃緣螢重要棲地,入夜有如繁星點點,今年再訪,發現草除了,地整了,螢地幾乎消失;員山鄉粗坑原是台灣窗螢的故鄉,也因土地墾植,棲地成了螢火蟲之墓。

「祕境是不能說的祕密。」肯吉說,他多年來拍螢火蟲,知道很多祕境,但選擇不說,就是希望棲地能避免更多人為干擾,因為祕境一洩露,往往人潮就蜂擁而至,棲地就大禍臨頭,「不說,也是一種保護」。

宜蘭縣政府早期有復育計畫,曾經成功一陣子,但復育很難,消失很快;復育一處,很快人潮就來了,像在員山鄉枕山地區曾經成功復育,高興辦了賞螢季,迎來賞螢人潮後,隔年就賞不到螢火蟲了。

接觸螢火蟲復育工作近二十年的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說,陳德鴻說,政府近年帶頭復育螢火蟲,讓螢光重回都會區,值得肯定,但伴隨著螢火蟲而生的其他水棲生物也值得關注;政府復育生態的觸角可以加深加廣,針對每個公園的屬性篩選保育目標,才能獲得更多掌聲。

賞螢守則

不照亮

不干擾

不離開棧道

不捕捉

不噴塗防蚊液

垃圾隨手帶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