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風景】 手做的百年溫度

文/陳珮珊 |2018.03.15
1240觀看次
字級
「做這行很辛苦。但我爸常跟我們講,『有一道精,就是創黃金。』」百年老店富山蒸籠第二代傳人蕭生育的女兒說。 圖/陳珮珊

文/陳珮珊

「做這行很辛苦。但我爸常跟我們講,『有一道精,就是創黃金。』」百年老店富山蒸籠第二代傳人蕭生育的女兒說。

台北市萬華區桂林路,舊時因蒸籠店群聚而被稱為「蒸籠街」,富山蒸籠更是個中翹楚,民國六十六(一九七七)年到七十二年間,除了外銷日本,台灣有近九成飯店餐廳使用富山蒸籠。九十一歲的蕭生育老師傅很有氣勢的說:「那時從台北到高雄,講富山沒有飯店不認識。」

參觀那日老師傅示範了製作過程。屈身木片堆中的他,挑好薄竹片後持刀俐落的再剖成三薄片,展現職人風采;而實際上,做蒸籠的整體工序繁複,例如製外框要先浸溼木片,塑形捲圓,穿孔以藤條連接,再一層層加厚,每道工序都考驗技術與經驗。

如同老師傅布滿歲月刻痕的手,富山蒸籠百年老店名號也經過時代淬鍊。民國三十五年蕭生育由福建莆田來台,之後隨岳父開始作蒸籠生意,從挑扁擔叫賣到有店面。民國三十八年後經濟起飛、餐飲業蓬勃,蒸籠需求變多,忙時全家一天做十七小時。當時客戶主要是飯店及餐廳,還有日本大宗訂單。蕭生育的女兒回憶桂林路的榮景:「那時台灣真風光,日本人來桂林路採購,蒸籠擺滿巷子,我們也忙著張貼made in Taiwan紙條。」

不過,由於台灣飲食習慣改變,加上客戶轉往大陸買貨,富山在民國八十年到福建設廠,產品主銷日本,輝煌時員工近三百人;後又因日本飲食西化,銷量銳減,大陸廠目前也只剩三十多個員工,銷售主力又轉回了台灣。

一頁富山見證台灣蒸籠產業起落;不過,傳統蒸籠能排除多餘的油及水,保持食物原味,講究的店家還是愛用。

去年有人想委託老師傅做個六尺蒸籠,被兒孫輩拒絕。「我爸已九十一歲,我們捨不得他辛苦。但他堅持接,因為他會有成就感。」蕭生育女兒接著說,有人跟她告狀「阿公半夜還在做」,她夜裡三點跑去看,真的!我當場念他。但他認為自己做得很快樂。女兒說著父親,也說出台灣老一輩職人形象,以及屬於手製蒸籠傳承百年無法被取代的人的溫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