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大樹.下淡水溪 舊鐵橋巡禮

文/張廷鋐 |2018.02.12
1894觀看次
字級
鐵橋下的花木扶疏,環境相當清幽。 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早至清光緒年間,自劉銘傳擔任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即對交通建設不遺餘力;隨後清廷於甲午戰爭落敗而致使台灣割讓日本,日本治台初期的武裝抗日,讓日本當局派遣「武官總督」治台,雖以殖民心態鎮壓台灣島內反對力量,但仍不忘積極建設台灣。如:明治三十三年(一九○○)開始擴建高雄港,使哈瑪星成為高雄地區最耀眼的新興地區;又位在淡水河支流南勢溪與北勢溪交會口的龜山發電廠,乃台灣首座水力發電設施,完工於明治三十六年(一九○三)。

還有,成立於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的鐵道部,乃受台灣總督府之囑咐而興建縱貫線鐵道,串聯台灣西部各個都城、全長超過四百公里的鐵道,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完工,使得基隆到高雄成為一日可達的生活圈。

或因建築技術使然、或因屏東平原開發尚未普及、或因其他原因,縱貫線鐵道僅止於打狗(今高雄);號稱太陽城的阿緱(今屏東市)乃屏東平原上重要的城鎮,隨著阿緱地區製糖的規模逐漸擴張,使得人口漸增且商業更見繁榮,進而促使台灣總督府有延長縱貫鐵道的考量。

向南延伸的鐵道得要跨越南部最大河川──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台灣總督府委由技師飯田豐二規畫而建設「下淡水溪鐵橋」,其間歷經多次天災與技師病逝的磨難,鐵橋工程歷時將近三年,乃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連通,隨後,阿緱至打狗間的鐵道於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年竣工。

完工迄今已逾一世紀的「下淡水溪鐵橋」,完工當時有「東洋第一長橋」之美稱,若經由鐵道進入屏東,實為當地最重要的門戶,只是隨著新建的雙軌混凝土大橋完工,民國七○年代(一九八○年代)開始,「下淡水溪鐵橋」已然不再肩負交通重任,然在台灣的交通歷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在地方人士的奔走與屏東縣政府的協助下,「下淡水溪鐵橋」於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經指定為國定古蹟;然而鐵橋位在高雄市大樹區的端點,由在地社區發起而籌組「高雄市大樹區舊鐵橋志工協會」,進行周邊環境整頓,環保署、水利署自民國九十一年(二○○二)起為改善高屏溪高灘地雜亂的景象,遂投入經費於高灘地上建立「人工溼地」,再將附近工廠、家庭排放的廢水導入,期以人工溼地內的豐富生態將廢水淨化,故「舊鐵橋溼地公園」因而誕生。

溼地公園已有十多處人工埤塘,埤塘內生態豐富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態旅遊景點,並與「下淡水溪鐵橋」串聯為在地重要地景。

某日與友人到訪「下淡水溪鐵橋」,騎著自行車漫遊於鐵橋畔享受冬天的南台灣暖陽,於溼地旁的木造建物巧遇一群大學生,初時以為是一同到訪的遊客,經攀談才知是鄰近的義守大學的學生,因有地利之便而應用所學來到鐵橋畔擔任旅遊義工,實是可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