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要讓文物修復 成觀光賣點

 |2018.01.14
34762觀看次
字級
《我在故宮修文物》揭開文物修復師的神祕面紗。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故宮準備砸三十七億元在南院打造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讓文物修復成為故宮南院的觀光賣點。但文資界指出,台灣修復人才出現斷層,政府當務之急是讓修復人才跟產業鏈結,年輕人才願投入修復這一行;否則沒有人才,國寶館只會淪為蚊子館。

大陸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暴紅,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作品〈救世主〉經修復師巧手修復,身價從台幣三千元一躍為一三六億台幣,寫下傳奇。搭著修復師的全球熱潮,故宮打造故宮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簡稱國寶館),以文物的典藏、修復過程為主要展示內容。

但國美館館長蕭宗煌提醒,文物修復過程冗長瑣碎,如達文西〈救世主〉一修六年,修復師可能一整天都在重複同一動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故事手法拍攝因此吸睛,不代表觀眾對專業文物修復有興趣。國美館曾做過修復文物的相關展覽,觀眾有限。

對此,故宮副院長李靜慧表示,典藏修復向來是博物館的「後場」,國寶館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後場變前場」的博物館,充滿挑戰,卻也可能因此找到故宮南院的特色與定位。故宮打算結合AR、VR等新技術,讓修復過程變得有趣。

不只故宮,文化部也研擬在北、中、東、南部成立文資修復資源中心。文資學者李乾朗認為,此舉顯示政府對修復師的重視,但比起打造修復中心,讓修復人才跟產業鏈結更重要。

李乾朗指出,台灣十多年前才成立修復相關科系,培養的人才卻常找不到工作。他舉例,進入文資局、文化局須考高普考,但修復人才往往考不上。

蕭宗煌認為,故宮國寶館與修復中心屬文物修復的「大醫院」,由名醫看診生重病的國寶。但修復界更需要「社區醫院」,讓普通文物生場小病都可求診,也才能容納更多修復人才。他指出,各博物館都應有修復師編制,專門照顧館內文物,但台灣多數博物館的編制缺乏修復師。李靜慧則認為,國寶館可喚起博物館對修復師的重視,重新整合修復人才的產業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