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蒸拌冷麵四時宜

文/朱振藩 |2018.01.01
953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三十年前某元旦,我在新店區中正路上的路邊攤,品嘗老孫的涼麵,正值寒流到來,氣溫不到十度,但他的生意仍然挺好,食客如織。老孫顧盼自雄地說:「這種天氣敢賣涼麵的,只有我老孫一人。」言下不無托大之意,所言倒是不爭的事實。這個體驗難得,是以至今未忘。

夏天吃涼麵,確實能去暑;當秋老虎發威時,也能吃得舒服。現在時空已轉變,不講究「不時不食」,於是寒冬吃涼麵,只要多澆點紅油,或者多添辣椒醬,照樣能猛冒汗,辣得不亦樂乎!只是老孫所售者,並非純以辣取勝,而是用獨調醬汁,搭配著熱味噌湯,即使氣溫驟降,依然吸引人潮。

目前台灣的涼麵,通常是用油麵條,在蒸過或煮過後,其色澤黃明透亮,放涼後,置於大盆之內,顧客在享用時,先行挑入盤中,加各式調味料,而佐食的菜蔬,主要為小黃瓜絲,或者是綠豆芽;亦有直接置容器內,裡面除涼麵、小黃瓜絲外,尚以調味包,可隨身攜帶。在臨吃之際,全攪和一起,咻咻送嘴中,頗有番情趣。

唯此種涼麵,發源於上海,經不斷改道,化為眾分身,已相沿成習,現四季得食。但昔日的上海,將這種食品,或當作正餐,也當作小吃,一向是夏季旺銷之食。而它的出現時間,約在一九三七年前後,當時卡德路(石門二路)一五三弄口,有一個冷麵攤,日銷冷麵驚人,高達五包麵粉(每包一千二百五十克),食客稱之為「冷麵大王」。其主要做法為:先把麵條煮熟,再用冷水沖涼,堪稱簡單方便。

到了一九四九年,衛生部門因冷麵用生冷水沖涼,不合衛生需求,下令全面禁售。戲法人人會變,只是手法不同;約過三年後,「四如春點心店」另出機杼,採用新法製做。

即在製作之時,將麵條先蒸後煮,再用風扇吹涼。如此做成的冷麵,既符合衛生的需求,且使麵條硬韌滑爽,大受顧客歡迎;直至今日各式澆頭的蒸拌冷麵,於上海街頭仍到處可見,成為夏令小吃,亦是特色景觀。

此蒸拌冷麵的製作工藝,大致可分成製麵條、製調料、製輔料及拌製四種,現逐一說明如下:

製麵條:將生麵條置籠屜內,以大火蒸個十分鐘,出籠先挑鬆,用電扇吹涼。把此麵入滾水鍋中,待它浮起後,再煮一分鐘,隨即撈出,置大盆內。趁熱加蔥油拌和,邊拌邊挑鬆,復用電扇吹涼,放於潔淨陰涼處。

製調料:芝麻醬加麻油(或涼開水)調成醬狀麻醬;醬油加些白糖及水煮沸,俟其冷卻,醋則加冷開水調和。另,可備些辣油,使增豔添香,令毛孔舒張。

製輔料:考究者,把綠豆芽掐去頭尾,以沸水略焯,用冷開水飄涼,取出瀝乾攤開。

拌製:碗內放麵條,加所製調料,再放上兩片嫩薑或香菇煮熟後片好,覆蓋著綠豆芽即成。此一「花色蒸拌麵」,口感更為豐富,非但麵條爽口,麻醬之味道尤其香。

我曾在上海兩嘗蒸拌涼麵,所搭配而食的湯,有葷有素。葷者始於為巷弄的「咖哩牛肉湯」;素(蛋奶)的則是「素羅宋湯」,其內有番茄、百合、馬鈴薯、胡蘿蔔等,濃醇而厚馨香可人,顯然比起葷湯,更能引我入勝。

活動訊息:大清食事六講─朱振藩談清代飲食

課程日期:2018/1/5~2/9每周五晚上7~9時

上課地點:華山紅館(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華山文創園區中4B館2樓之3)

報名電話:02-23222428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