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98)

星雲大師 |2017.12.20
2256觀看次
字級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的「霞光穿洞」奇景,每年冬至前後,總會吸引許多民眾及愛好攝影者前往欣賞獵奇。 看似天然的景觀,其實是源自設計者巧妙應用天文地理知識的構思。十七孔橋座落的位置,到了冬至前後,夕照到最低點時,夕陽會布滿全部的孔洞,為此橋所在的昆明湖增添了別樣風情。 圖/新華社

佛教成語 98

感天動地令人動容
感應道交心誠則靈
慈航普渡都有緣份
慈悲為懷救苦救難
搖唇鼓舌搬弄是非
搖頭擺尾自鳴得意
搖頭擺腦自我陶醉
極樂世界佛國淨土


求感應之道
文/星雲大師

《中庸》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感應之事,唯「心誠則靈」而已。有感則應的原理,就像叩鐘必有迴響,敲鼓即得音聲一樣,還有,日常的喝水止渴、饑食飯飽,或叫一聲媽媽,媽媽就回頭,這都是一種感應。感應有其因緣條件,如何求得感應?

第一、要重視因果:善人視因果為朋友,智人視因果為龜鑑,愚人視因果為法官,惡人視因果為仇敵。感應它不是憑空而得的,種瓜才能得瓜,種豆才能得豆。就像聽廣播,看電視,要轉對了頻道,才收得到節目。修行也是一樣,相信慈悲,慈悲會在我們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則能成就佛道。
第二、要立功發願:想要有什麼感應,先看自心立何願、求何事,好比想要升官的人,要先看他的功勞表現。像孔子和墨子,有著「孔席不得暖,墨突不得黔」的濟世奉獻精神,而被世人稱聖稱賢;歷代大德,也都是靠願力成就功業的。若我們每個當下,都能夠發願,如同一滴水能滋潤花草,任何善願,都能開花結果。
第三、要由衷懺悔:雖然「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但水混濁,雲層厚,也看不到月亮和太陽。希望水清映月、撥雲見日,就要由衷的懺悔,讓心清淨,才能有感應。如《雜阿含經》載:「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只要我們能時常藉著懺悔的法水來滌淨心垢,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第四、要虔誠回向:一心至誠、一心禮敬、一心稱名,是感應的原理。若只為一己之私,所得的利益有限,要想獲得大利益,修得大功德,就要懂得回向,回向猶如耕耘種子,小心照顧,使它發芽、開花而結成纍纍果實,以小小的因,成就豐碩的果。所以不管是求學問道,都要將利益回向群生,才會有大成就。《往生淨土懺願儀》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由此可知,只要虔誠禮敬,懺悔發願,生起廣大菩提心,就能求得不可思議的感應。

第一、要重視因果。
第二、要立功發願。
第三、要由衷懺悔。
第四、要虔誠回向。

──摘自《星雲法語》p.421


【成語典故】


●感天動地
使天地為之感動,形容感人至深。

唐‧栖復法師《法華經玄贊要集》卷二:「今說無量義經已竟,便入等持。此事難思,乃感天動地,天雨四華。」

●感應道交
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融。所謂「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

隋‧天台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一下:「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

●搖唇鼓舌
1.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比喻人搬弄是非。
2.意指談玄說妙,又作「鼓舌搖唇」、「搖舌鼓唇」。

宋‧天寧齊璉禪師:「出沒由誰,卷舒在我。搖舌鼓唇,分明話墮。」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六)

●搖頭擺尾
形容人自鳴得意;狂妄自大;悠然自得。又作「擺尾搖頭」。

宋‧佛印了元禪師:「行履從來異類中,不知頭角與誰同。若銜水草來相見,擺尾搖頭四野風。」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二十八)

●搖頭擺腦
1.頭搖來搖去。形容自得其樂
2.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又作「搖頭晃腦」。

宋‧寶華普鑑禪師:「教渠拽杷牽犁,直是搖頭擺腦。可憐萬頃良田,一時變為荒草。」
(《五燈會元》卷十七)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國土,其國眾生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比喻幸福安樂的地方、理想如意之境界,又作「極樂國土」。

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