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迷永和

文/勒虎 |2017.12.19
1641觀看次
字級

文/勒虎

由中正橋上望去,波光灩瀲的新店溪恰似一道迤邐的夾註號,緩緩剌開兩岸──橋的這一頭歸新北市府管轄,幾處河濱公園呈帶狀綿延,勉力擎住盆地日益清瘦的綠意;對過則進入了首善之都的地界,無論驅車自駕或搭乘捷運由地底潛行,只消數分鐘車程即可度越至彼端。見獵心喜的建商因而紛紛打造近水樓台,並順勢推出「接連古亭、東門、忠孝新生三站轉運樞紐」的口號,彷彿這塊古老的平原沖積扇尚須仰仗地段加持,才能彰顯出存在的意義。

臨河風景乍見靜好無爭,可是在成排並起的華廈、高架橋以及親水自行車道背後,迂曲狹仄的巷衖卻像一叢叢脫序野蔓,連同參差的建物恣意竄長;它們半舊不新地彼此纏紐著,推搡著,又像是羊皮書卷上幾經重寫刮除的字痕,悄然存錄了發展與遷變的市鎮身世。

多年以來,永和始終以「全台人口密度最高」、「交通動線淆亂」等評價見聞於世。然而數年前移居此地,最令我感到稀罕的,並非牛頭不對馬嘴的街廓,或者宛若蠅擾般轟隆四起的車聲,卻是那些設法在市廛間見縫插針、經久而未竭的民間信仰中心。

這些落地生根的宮廟往往缺乏氣派門面,相反的,它們時而隱身尋常住家的一樓,時而摺藏於鐵皮搭構的加蓋頂間,當中更不乏焚香設案的私家神壇,專供熟悉門路的信眾求占問事:濟公禪師、田都元帥、玄天上帝、瑤池金母……許多因陋就簡的小廟連座像樣的庭埕也無,盤龍金爐只隨意朝玄關外口一擱,態勢竟似要與鄰里爭地。偶爾倉促路過,不意投以一瞥,但可見黝黑門洞裡裊裊篆香正將化滅為輕煙,神情恍惚的乩童不時顫抖著四肢與雙唇,在同樣恍惚的燭光燄影間搬弄聖諭。

也難怪諸天神佛如此迫近人間了。

翻覽史料典籍,不難發現:永和自古以來即為變動不居之所。除了早先繁衍生息的秀朗社、龜崙蘭社等原住民部落,有清以降,泉、漳籍的漢裔羅漢腳亦陸續將目光投向這片尚未充分開發的蠻地;知名的陳賴章墾號率先向官府請墾,從而打開大加蚋地區滾石奠基的契機。

相較於前者的進取,爾後隨國府遷台的各省子弟,倒顯得有些躑躅了。攀不上一水相隔的首善之區,他們依舊認分地安家落戶,闔上門過起柴米油鹽的偏安歲月。不同族群延來各自的生活慣習,也延來各自崇奉的神祇;久而久之,天人相互溷居,密匝的樓房逐漸收窄視野,眾生顛倒的河之左岸,活脫就是濃縮再濃縮的三千世界。衝突並不是沒有,事實上,正由於初期泉、漳等派系械鬥頻傳,主事者為謀求四方共榮的精神,最終才在地方耆老的建議下,將這塊濱水沙洲更名為「永和」。

永和永和,永久和平。對走過風雨飄搖年代的上輩人而言,這樣的願望是否過於張狂,因此才需時刻向上蒼祈禳,動用為數眾多的寺院與道觀鎮著?又或者,開枝散葉的「移民」雖然歸化為「遺民」,內心深處卻擺脫不了舊日倥傯,善男信女因而習慣拈香求告,好讓蒲團前的拜懺翳入天聽、迴向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歲月?

由中正橋上望去,新店溪水流盪如昔,偶爾河面會被不知名的什麼所擾動,陡然翻起細密的浪紋──會是周夢蝶〈川端橋夜坐〉詩中,微笑著搖槳而去的時間之神麼?眼看樓塌樓起,風光無限的兩岸,新舊物事在粼粼波光間不斷閃逝、飄忽,俄頃又重新綻放,跌宕於歷史的深河之中。

走進永和的寬街窄衖,那些宮廟雖如同啞謎般持續盤錯,冥冥中竟似指引來客一道清明的去向:從早先因商貿興盛的韓國街、大陳義胞開設的眷村味餐館,到後起的一爿爿東南亞商店,倘使出外人未曾懷抱虔定的信念,胼胝求活的雙手又該如何拼貼出盛世熙攘之景?或許,「永久和平」的祝願早已為勞心勞力的一代人默默實踐著,就像新店溪畔漂移的浮沙,終將積澱成堅實可靠的涯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