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江浙名城(5)揚州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11.24
2076觀看次
字級
轉型中的古運河:穿越江都的大運河,晚清以後運河失修淤泥,水道狹窄,民國時期多用來運送伐木和簡單物資之用。唐朝詩人李白送孟浩然時賦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足見揚州在詩人離情中之風華。
江都縣城福運門外的古運河:晚清以後古運河失修淤泥,水道日窄,至民國時期,只能做短期的水運使用,岸邊有居民挑擔取水,附近有醬園店鋪醋醬風味獨到,盛名天下。遠處是福運門,今日江都古城牆已拆除,此照片反映城牆猶存時代的景觀。
江都縣城福運門:民國時期,江都縣城城門「福運門」的城樓上寫著:「大家起來建設一個整齊清潔的新江都」,署名為「江都縣城鄉衛生實驗區辦事處」。民初南北統一後,中國進入快速的發展期,江浙城市四處可見建設標語。
人聲鼎沸的商業街口:民國時期,江都縣城內的商業街, 人潮摩肩接踵,一派生氣勃勃!各式各樣的招牌充斥在街 道上,有桐油漆庄、茶莊,甚至還有當時盛行的營養藥劑 「人造自來血」,其中「德和祥桐油」更是鎮江老字號的 店鋪。街道鋪設了石板路,也出現電線桿等現代化設施, 足見城市規畫的進步。
汶河文昌閣故影:民國時期,江都縣城內美麗的水道和屋宇 ,兩岸的民居外皆有堅固的石牆區隔,顯示出鎮江城的城市 建設已臻完備。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拓,水運商貿發展 興盛。水道遠處是著名的文昌閣,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三年( 1585),其名稱乃取自昌明文化之意,原建在汶河的文津橋 上,如今汶河水道已不復見。此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煙花三月雨霧朦朧,揚州瘦西湖堤畔弱柳扶風,景色「蒼翠玲瓏透」,「十里清波皺的水色」,幻化成詩人口中「比那西湖更俏麗,俊在妖嬈瘦」的美麗詞句!揚州位於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口,是蘇北的門戶,這是一座優美的城市,城市格局典雅,居民生活悠閒,商業繁榮、文風鼎盛,集城市生活的各種優點於一身。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吳國在此築邗城,開闢邗溝,連接長江、淮河。三國時代,吳魏爭勝,廣陵一地成為江淮邊防重鎮。隋唐以後,此地稱揚州,大運河的開鑿,成為四通八達的要道,農商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大量作坊,也是鹽、鐵、錢、草、糧的運輸口及對外交流的中心,來自波斯、日本、伊斯蘭、新羅等地的商賈僑居於此,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宋元至明清時代以來,雖歷經各朝代的兵禍,名城幾度殘破,但揚州總能一次次的復甦,恢復生機。

除了城市的變遷歷史,揚州城還是個人文底蘊濃厚的藝文古都,名士輩出,孕育了相當多的詩書畫等豐碩成果。

民國時代,揚州受現代商業影響,出現各種新型行業,古老的城池和石板路小巷仍在,但逐漸有了洋房和現代化的設施,居民過著傳統和現代混合的生活。1949年後,由於快速的城市化,舊城牆遭到拆除,老房子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水泥大廈。

近年,文化保護的意識高漲,一些古老的市街得以保留和重建,原來的城門也重新修繕,但古老揚州完整的風貌,卻一去不返,唯有從現存的歷史影像,一窺當時的繁榮盛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