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明末武榮出土景教石刻事略(中)

文/王贊成 |2017.10.16
1880觀看次
字級
元代八思巴文景教石刻。圖/王贊成

文/王贊成

答喇真歷任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及泰定六朝官職,足跡不離福建東南部沿海,尤以南安為久。其子侄遵其遺囑擇地歸葬豐州西郊獅子山麓,其子孫廬守其旁數百年,至明代,其後裔易姓黃,並以「燕山」誌其源。

史載元廷后妃中信奉景教者頗多,在元代,景教徒皆享免兵役和免稅等特權,深受元廷優寵,其待遇為其它宗教難以比擬。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號稱「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創造了一種獨有的多元文化現象,且世界幾大宗教並存。元代泉州為統領中國南方景教之地,說明其信徒眾多,地位至高,深得南方蒙元官員崇信,至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的數方元代八思文景教石刻顯示其重要性。

作為蒙元地方官以信仰得特權,如答喇真後裔燕黃家族,擁有幾乎整座獅子山及九日山絕大部分山林土地。現今,在答喇真墓的兩旁,有些特殊的石雕圖案,有似蒙古包、駱駝、馬及其它蒙古族墓葬特色的雕刻風格。

明朝建立,泉州蒙元貴族後裔為避免受到漢族與執政者的報復,遂改名換姓或遷往他鄉。燕黃族譜記載,答喇真後裔以其祖地北京大興燕山為源頭,取「燕山衍派」為堂號,改南安豐州居住地為「燕山」,取姓為黃,自其五世起,後裔取名便已漢化。

據考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的景教石刻,此方「武榮出地十字架」亦為古代景教墓碑,疑為信奉景教的蒙古貴族答喇真家族、南安縣城元代官僚及景教信眾的墓葬石刻構件。

三、史料記載

張賡(一五七○~?)晉江人,字夏詹,號明皋,洗名瑪竇。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洪承選榜舉人,時稱張孝廉,張令公。出身泉州儒學世家,歷任嘉興平湖縣教諭,廣東連山縣知縣等職。張賡自一六二一年在浙江杭州結識耶穌教會傳教士艾儒略,便開始接受天主教。他是明代天主教徒中,地位次於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聖教三柱石」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參與翻譯、修訂數種明末天主教文獻漢文著作,如:第一本歐洲小說《聖方撒法始末》、第一本寓言故事《況義》(一六二五年譯)、第一首英文詩〈聖夢歌〉(一六三七年譯);由此,他被公認為中國西方傳教士小說翻譯史的拓荒者。

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張賡得知自己女婿鄭東里的祖父鄭孩如在豐州獅子山建讀易窩時掘出古代十字架碑刻,便邀艾儒略前往考古。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張賡更是撰寫著名〈武榮出土十字架碑序〉,以紀此事。(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