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獨立書店 台灣圖書室 嘉義文青聚集地

郭士榛 |2017.07.02
3504觀看次
字級
近年再開張的台灣圖書室,整面木質樸實的書架櫥窗擺放著滿滿的書籍,從台灣文學、原住民、獨立出版應有盡有,室內黃光營造出悠閒氛圍。圖/台灣圖書室提供
近年再開張的台灣圖書室,整面木質樸實的書架櫥窗擺放著滿滿的書籍,從台灣文學、原住民、獨立出版應有盡有,室內黃光營造出悠閒氛圍。圖/台灣圖書室提供
近年再開張的台灣圖書室,整面木質樸實的書架櫥窗擺放著滿滿的書籍,從台灣文學、原住民、獨立出版應有盡有,室內黃光營造出悠閒氛圍。圖/台灣圖書室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近年再開張的台灣圖書室,整面木質樸實的書架櫥窗擺放著滿滿的書籍,從台灣文學、原住民、獨立出版應有盡有,室內黃光營造出悠閒氛圍。每周的讀書會及特色講座吸引不少在地人參加,成為嘉義文青的新興聚集地。

嘉義市的面積不大,但光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列冊的書店就有六家,其中「台灣圖書室」名名其中,但接觸、親近了「台灣圖書室」,卻發現圖書室和一般的獨立書店並不相同,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常務理事郭盈良說:「台灣圖書室內所有書刊只提供室內閱讀,不外借也不販售。」

郭盈良強調,台灣圖書室除推動閱讀外,也做文史調查、文資保存等工作,希望做在地文化扎根。因此二○一五年成立「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近兩年在嘉義積極推動「找尋老戲院」和「救舊市公所」等活動。郭盈良表示,台灣圖書室結合社區做活動,並不僅限二十戶的社區、或是連結周邊六十戶的社區,任何地區只要有需求、需要幫助,不受區域限制,都會傾力結合公益團體,一起解決問題,為嘉義在地文化的發展和扎根而努力。

「大家都知道書是重要知識的來源,但除閱讀外,更要連結NGO(非營利組織)和其他公益團體,發揮愛鄉的精神,才是台灣圖書室成立文化協會重要功能,除了推動在地文化,也可以吸引年輕人來參與。」郭盈良說,每次辦活動都需要人力支援,像是辦活動,需要寫企畫書申請經費,但他實在太忙,就會教導年輕人寫企畫書,不但讓他們有歷練的工作機會,也可賺取零用金,一舉數得。

藏書圍繞台灣主題

凡去過嘉義的人,都喜歡到好玩又有美食的夜市走走逛逛,卻不知就在夜市邊上,嘉義市精華地段的中山路口,一棟小樓的一樓有個典雅素樸的空間,門上貼了字跡娟秀的有趣春聯,不特別注意總覺那只是個小書店,但駐足門口抬頭上望,會驚奇騎樓頂端漂亮的彩繪,這間就是「台灣圖書室」,進去後才感受到空間並不大,但十坪左右的圖書室,也館藏千餘本書,全部是台灣作家或台灣相關的書刊,從童書、繪本到小說、散文和傳記、歷史、自然生態等,全部圍繞著「台灣」這個主題。

郭盈良表示,台灣圖書室也會不定時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以前因經費不足,受邀來演講的專家學者,都是義務工作,現在為使文化推廣做得更順暢,會向公部門申請經費,不但受邀演講者有了車馬費,整個活動進行起來也因資源增加更活絡。

像是「找尋老戲院」和「救舊市公所」都可以動用更多人力,深入探訪、踏查。未來將提出「尋找老醫館」計畫,會和大學合作,是學生畢業論文題目,希望增強年輕人對在地歷史、文化的了解,「唯有深耕台灣這片土地,才能結出更紮實的稻穗。」

認識台灣紀實文學

談起「台灣圖書室」成立緣由,郭盈良指著室內牆上一幅自畫像,「他是台灣圖書室創辦人張宏榮醫師,一九九五年時他任職省立嘉義醫院,愛書的張宏榮,也關心台灣本土文化,他與友人在嘉義市中正路成立台灣圖書室,將自己收藏的四千多本書籍免費提供借閱。」郭盈良回想著,之後張醫師返回屏東故鄉行醫,台灣圖書室因而結束營運,他將數千本書運回屏東一位校長也是好友的學校暫放,同時提供學生借閱。

二○一一年張宏榮病世,洪雅書房負責人余國信積極籌募,希望台灣圖書室重新在嘉義開張,運回多達上千本的藏書,都是由義工負責整理。同年,張醫師的友人交大蘇育德教授無償提供中山路現址,除了包含原本的藏書,也加入了其他人士捐贈的書籍,猶如注入新血,兩年前台灣圖書室正式再營運。

近年重新開張的台灣圖書室,整面木質樸實的書架櫥窗擺放著滿滿的書籍,從台灣文學、原住民、獨立出版品應有盡有,室內黃光營造出悠閒氛圍。每周的讀書會及特色講座吸引不少在地人參加,成為嘉義文青的新興聚集地。

張宏榮醫師遺孀,也是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理事長鄭書勉在臉書發文表示:「我們要讓這裡的藏書述說台灣的故事與精神,透過講座、讀書會與文學營,讓更多人藉由台灣圖書室認識台灣的紀實文學,讓紀實文學中的真摯情感在每位讀友、學員、聽眾心中播下關心社會的種子。台灣圖書室的空間運作與計畫執行,需要大家的支持,讓屬於台灣這座島嶼的故事不斷地傳講下去。」

閱讀與文化扎根1

舊市公所古蹟再生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除了找尋「老戲院」,為嘉義市民找到共同記憶外,去年更結合許多在地團體和民眾力量,希望保留嘉義的舊市公所,經文資審議委員會同意登錄為歷史建築,二○一六年嘉義市府列為暫定古蹟。郭盈良表示,期盼嘉義市府提出活化再利用方案。

位於民生北路、垂楊路口的嘉義舊市公所,見證了市政發展沿革,又曾是府會共同辦公處所,自一九五四年完工到一九九七年,服務市民四十多年,是許多市民共同的回憶,但從一九九七年到今日,過去十八年來都處於荒廢狀態。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董事長鄭書勉表示,保留了舊嘉義市公所,等於保存了市民共有的記憶。她呼籲,市民朋友要積極響應市府,提出更多有創意的方案,讓未來舊市公所有更多想像空間,更符合多元期待。

從小在民族路上長大的嘉義市民王鼎皓,期盼舊市公所活化帶動青創發展,住家隔一條街就是舊市公所,小時候,孩子們會在周末到舊市公所廣場圓環騎腳踏車,早上則有一些阿伯在運動。

王鼎皓回憶,舊市公所周遭是附近住戶的活動空間、公務員上班地點,也聚集許多路邊攤,這些路邊攤成為嘉義市人共同的回憶。

王鼎皓在兩年前從台北放棄工程師的工作,返鄉創業,將傳統製麵家業改造成創意無添加健康麵店。王鼎皓認為,其實舊市公所整個建築群,都是很好利用的空間。他指出,市政府若能把舊市公所空間釋出,成為一個青年創業的「孵化器」,讓青創業者能透過申請,付出較低成本,甚至是無償使用空間,讓更多有潛力、有想法的年輕族群,或處於較年長的創業者,能夠有好的發展空間,對於嘉義市的都市空間整體規畫、產業發展與生活水準也有所助益。

郭盈良表示,台灣圖書室最喜歡利用舊市公所廣場辦書市活動,在書香中一起回顧過往舊市公所人們的記憶。

閱讀與文化扎根2

尋老戲院過往身影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結合社區興辦多項活動,郭盈良表示,協會所做的工作不只是住家附近的社區,而是擴大至嘉義市的社區活動,目標深耕在地文化,像是成立「嘉義老戲院觀察團」就獲得嘉義市府文化局補助,號召十多位在地文史同好訪查四個多月,將逐漸為人所淡忘的老戲院過往身影,出版專書。

郭盈良指出,由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組成「嘉義老戲院觀察團」,實際勘察市區,尋找過往放映電影或歌仔戲、布袋戲等戲院,但大多數已歇業,甚至蹤跡難尋,但仍有國寶、嘉雲南、好萊塢戲院殘留設施,得以拼湊出歷史風貌。

「訪查老戲院很有意義,一個城市人民有共同回憶,有感情,才會愛護這裡。」郭盈良說,團隊探查殘留老戲院設施、探訪老老闆,發現僅存新榮、嘉年華二家老戲院,嘉義市文化局透露,有意結合新榮戲院推動「國民戲院」。

嘉義戲劇業大部分集中嘉義市,並以電影業為主,光復初期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遠東及國際兩家是放映日片戲院,嘉義戲院則專放國語片;新榮路的華南戲院播映台語片;中山路與新榮路角的慶昇戲院放映首輪洋片,但國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此放映造成大轟動。

嘉義老戲院觀察團探訪獲知,嘉義三山戲院造就寶島歌王葉啟田,原來葉啟田十三歲那一年,有一次隨大人到嘉義市三山戲院看歌唱會。當時洪一峰、文夏、張紅等歌星,在台灣各地登台演唱。葉啟田思考多天後,向村裡的夥伴和父母親透露走向唱歌的志向,也因此造就葉啟田歌唱生涯,贏得「寶島歌王」美譽。

隨著時空娛樂影視業演變,市區除嘉年華首輪及二輪新榮老戲院,連鎖秀泰嘉義影城二○一六年開幕,「in89豪華嘉義影城」同年也動土,能否重現昔日電影業盛況,引人關注。

小說改編成電影已經是當代文藝生產的重要項目,也是文化增值、積累、延續與更新的重要渠道。因而不論是老電影院的再生,或是新電影院的建造,也都需要好的文學作品來提升電影品質,吸引觀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