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林務局 夥伴關係

 |2017.05.22
1529觀看次
字級
魯凱族向林務局說明原住民傳統慣習與做法。 圖/台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提供

【本報台北訊】蔡總統去年向原住民道歉,提出要讓原民當土地的主人,過去原民因傳統領域中的採集、狩獵受限,是造成原漢衝突的主因,林務局近日將提出新版「原住民族依生活慣俗採取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是林務局史上首度納入「夥伴關係」,朝向與原民建立「共管機制」,被視為一大突破。

去年林務局提出該項草案,雖被視為是一大進步;不過,草案中仍要求採集傳統資源要向政府單位「申請」,上對下管理形式未減,也被批評與實際脫節;林務局指出,近日著手修正條文,將淡化上對下的申請程序,朝著政府與原民共管的「夥伴關係」機制邁進,以對等方式看待部落是跟政府共管的經營體。

部落自主管理 共同守護山林

林務局掌理國有林事,跟原住民關係最相近,不過,以往就連原住民撿枯枝倒木、採摘野菜做晚餐都要管,是原民心中形象負面的「林先生」;今年五月初,在台北醫學大學人文醫學研究所的促成之下,一場林務局與原住民的理解與對話首度展開,官方與原住民首次平心靜氣地面對面,共管的深化機制得以萌芽。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會尊重原民傳統生活慣習,並從認識、理解、認同及合作等四階段逐步邁進,以達到和原民共同守護山林永續為目標;他提到,新草案的特色是以部落為主體,盡量讓部落自主管理,部落也必須與林務局合作,共同守護山林。

草案原本規定原住民部落採集林產物要向政府申請,未來改成原住民部落向政府與當地原住民族共組的共管委員會提送計畫,由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再由申請的部落核發及管理採取證;共管會組成方式,可因地制宜,以部落、族群為主體,或者針對不同議題有不同平台,保留彈性,此外因每個部落的慣習與所需產物皆不同,沒辦法使用單一管理規則套用,未來將回到部落的內控機制,達到集體制約管理目的。

重回傳統領域 助防範山老鼠

此外,過去原民採取只能供自用,林務局也修正「國有林林產物處分規則」,鼓勵原住民以部落為單位提出計畫,從森林產物中研發加工農產品、文創商品或保健、保養品等,以促進部落經濟,營業用林產物所需價金也會優惠考量,林務局也願意協助部落盤點野生植物利用傳統慣習等,讓部落更有系統地保留傳統山林智識。

部分原住民要求林務局不應該再有任何管理形式。林華慶坦言,林務局是法定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關,仍須在國家法治的架構下操作,政府角色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棄守。

他說,與原住民共管無法一步到位,需要一段彼此磨合與取得互信的過程,否則可能「嚇壞」其他的權益關係人,反而無法讓政策往前走。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林益仁表示,建立共管並且讓原住民重回傳統領域的主人,也對於防範猖獗的山老鼠,協助林務局有有實質效益;在政府道歉之後,除了應該盡量揭露過去的歷史真相跟不正義的事情,也要實際付出行動,這樣,政府與原住民才有可能和解,蔡總統的道歉也才有意義。

林華慶表示,落實共管精神,林務局的同仁們也同要需要時間理解與調適,未來林務局會持續透過舉辦演講、研習、座談或走動式工作坊等方式,促進同仁了解原民對森林產物利用及狩獵的傳統文化。

林益仁說,如同學者飛克烈.博契斯所說,這個過程如同跳「探戈」舞,一方要前進、一方要後退,彼此理解與磨合,才能跳出美麗舞蹈,他也肯定,政府願意開啟溝通的模式,其實就是進入共管的循環之中。

小辭典

共管制度

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孕育自山林大地,原民的傳統生態知識甚至被視為氣候變遷的一個解方;政府與原住民對於森林、流域等自然資源的共管制度,是國際上近幾十年來的趨勢;「共管」強調分享權利與分擔責任的過程,在雙方信任之下,用以解決問題、達到互惠,讓資源得以永續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