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的呼愁 在伊斯坦堡

文/李佳靜 |2017.04.26
2703觀看次
字級

文/李佳靜

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伊斯坦堡(istanbul),這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這薈萃著東西文化底蘊的城市,這銘記鄂圖曼帝國興衰與榮辱的城市,這個觀光客絡繹不絕、融合新舊文明的旅遊勝地……

站在伊斯坦堡,有一種優越感,也有一種失落感,恰似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他的書裡《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提到的「呼愁」(hüzün)一詞,帕慕克說:「傳統的定義,呼愁是指失落及伴隨而來的心痛與悲傷;而另一個較積極、較悲憫的認識,則是伊斯蘭教內的一種神祕教別──蘇非(Sufi)派的呼愁,是因不夠靠近真主阿拉。」

所以,在帕慕克眼中,若以伊斯蘭文化的角度,蘇非信徒感受的痛苦不是「呼愁」的存在,而是「呼愁」的不存在,呼愁是伊斯蘭文化、詩歌和日常生活的核心所在,肯定的部分是以它為榮,而呼愁是集體的陰暗情緒,是整個伊斯坦堡,整個城市的憂傷。

冬日的伊斯坦堡(istanbul),天氣詭譎多變,午後才從雲層中透露出微微的陽光,不到一小時,鵝毛般的雪花又惹得人多愁善感起來。伊斯坦堡的迷人是超乎過你的想像,美侖美奐的托普卡匹皇宮、恢弘壯麗的聖索菲亞博物館、莊嚴大氣藍色清真寺……教你如何抗拒得了這些宏偉懾人的建築。

但走城市街道那種針砭刺骨的冷,似乎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本質的失落。我不是伊斯蘭教徒,但我想,我似乎真的能感受到那種既是失落的憂傷,卻又以這種憂傷為榮的呼愁情緒。

以一個旅客的身分,所見之處都是巍峨華麗的建築,遇到的都是美得讓人屏氣凝神的遺蹟,無法一一去感受帕慕克筆下的呼愁之景──隆冬停泊在廢棄渡口的博斯普魯斯老渡船、擠滿失業者的茶館、整天惶恐地等顧客上門的老書商、拜占庭帝國崩潰以來的城牆廢墟、寒冷的圖書館閱覽室……

但在寒冷的伊斯坦堡冬夜,看著自稱是敘利亞難民的孩子在路邊乞討,四處賣明信片卻無人理睬的男子,努力推著車在路邊賣芝麻圈的小販,帶著三個兒女辛苦趕路的母親……這些景象,像雪花的冷,滲入了我的腳底,而雪花織成的憂傷,或許也是一種呼愁。

怕耐不住零下幾度C的寒,和老公走進塔克辛廣場的一家小茶館,喝土耳其紅茶和咖啡,茶館裡有一男一女在抽土耳其水菸,怕菸味的我們不敢嘗試,看著小茶館裡氤氳而起的煙霧,但這卻又讓我想到呼愁二字,這或許是他們釋放壓力,或是排解呼愁的另一種嗜好吧!

走出小茶館,也是旅程的最後一天,即將告別土耳其,想起不久前的伊斯坦堡才發生連環爆炸的新聞,在伊斯坦堡動盪的一年,備覺感到在台北的幸福寧馨,但不會忘記,在伊斯坦堡,感受冷冷的呼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