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5)東西橫貫公路通車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3.24
2861觀看次
字級
通車典禮:行政院長陳誠(前左)與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前右)出席橫貫公路的通車典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施工中的山區:中部山區山勢陡峭崎嶇,橫貫公路常必須緊貼峭壁,在艱困危險的地勢環境進行施工。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築路工地:在山中開闢出一條路來,開路工人不知流下多少辛勞汗水,日以繼夜的闢路,除了要伐木,還得搬運砂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參觀竣工的公路:專車一批批行駛在布滿碎石子 的公路上,載著要來參加通車典禮的來賓。
橫貫公路的功臣:退伍榮民們是興建橫貫公路的 主力軍。途中為開工典禮的榮建一總隊榮民。

民國49年(1960)5月9日,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行政院長陳誠和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共襄盛舉。費時近四年,由近萬名國軍退伍軍人、工程兵、原住民工人興建的交通要道,終於完成,也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

1895年以後,經過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被建設成為農業生產基地,包括南北鐵路和公路、電力系統以及水利灌溉系統,台灣的基礎設施大抵完備。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順應原有經濟結構,解決土地分配的問題,提升生產,並取得政治穩定的基礎。

民國40年代中期,經濟穩定成長後,更多的基礎建設陸續展開,其中一項就是東西橫貫公路。由於台灣東西為中央山脈所阻隔,經濟發展多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相對落後。要在高山峻嶺間興建一條貫穿東西的交通要道,技術上並不容易,但若東西幹道能夠打通,不僅加速東部發展,中央山脈豐富的礦產、林木和觀光資源亦得以開發利用,整體經濟價值極高。

政府於是決定興建東西橫貫公路,工程主力由退伍軍人參與興建橫貫公路、開發東部和中部山區的工作。由於民國38年(1949)來台的軍民近二百萬,國防部需安置軍人退伍事宜,僱用退伍軍人從事相關建設,既可發展經濟又可解決就業問題。這些開山拓路的榮民們小心翼翼攀籐越過絕命的懸崖峭壁,面對刺骨寒風與毒蛇蜂螫的挑戰,才終於完成勘測的工作。

民國45年(1956)7月7日,橫貫公路正式於花蓮與台中兩地同時動工,原定三年完成,東線路面和橋梁卻屢遭颱風侵襲而受創,後而改線重建。

興建完成後,橫貫公路共有幹、支及補給線各一條,幹線從台中東勢起,沿大甲溪至朵山後折向南行,越過合歡山埡口,循立霧溪下行出太魯閣峽口,與蘇花公路銜接,三線共長三四○公里,百分之八十為新闢的路。

為了興建這條公路,共造成三百餘名榮民的傷亡,工程之艱險可見一斑。

民國49年(1960)4月6日,橫貫公路全線進行試車,由於石頭路面,大型車輛時速極緩,來往仍需長時間車程。

隨著幹道拓成,榮民們繼續對沿途山區進行開發,譬如試種過去台灣沒有的溫帶水果和高冷地蔬菜,他們在簡陋草寮與衣食中忍耐,胼手胝足地將荒蕪的田地耕耘成一片綠野,梨山福壽山農場和武陵農場是著名例子。

後來這一帶農產成了台灣新闢的觀光區,生產了蔬果,也改寫了台灣的農業發展史。

隨台灣經濟迅速發展,建設項目日多,橫貫公路鋪上了柏油路,每年遊人絡繹不絕,這條公路的種種,包括優美的山林、連綿的果園、長途的車程等等,都已成為台灣人民情感的一部分。

當然,那批由大陸各省來台的退伍軍人,最後成為台灣的「山民」,在寶島的山林中安享餘年,倒也算歷史的奇遇吧!(吳濬伊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