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八)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7.03.05
1758觀看次
字級

「植物人」與「安樂死」困境的可能解套之方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華珊嘉教授(Prof. Sandra Wawrytko)和我談論到「安樂死」這個問題時,舉了一個她所知道的「植物人」例子——病人陷入無止境的絕境,家人基於絕望與無奈,考慮予以安樂死——問我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對安樂死有什麼看法?我說在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淪為植物人的病患,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也不時地在社會上引起輿論關注與討論,但也一直都沒有任何具體的結論。不過,基於佛教的信念,我認為「植物人」與「安樂死」困境仍然可以有解套之方,以下就我個人對佛教的了解,對此問題提出一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就表象現況來觀察,植物人在幾乎無意識,而又了無生趣的狀態下,為什麼還不走?或者,為什麼走不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者、壽命未盡;二者、業報未盡;三者、與親人的緣未盡;四者、對殘存的病體生命仍有很深的執著。雖然表面上看來,病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已經接近完全無法正常地作用──所以稱為「植物人」,但是在其潛意識中,對這個色身(肉體),或者是對親情仍然有很深的執著,所以抗拒死亡,而維繫著苟延殘喘的狀態。就如《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四中所說:「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並壽並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

再者,從佛教唯識學的觀點來講,第七意識(末那識,亦即我執)與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狀態,是永恆地轉動而不會停止的,根據《唯識三十頌》所述:「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也就是說,第七識和第八識像瀑布一樣地永恆流動,即使在肉體死亡的剎那仍然如此,要等到有朝一日證到阿羅漢果的時候,才能「轉識成智」,此時,屬於凡夫層次的意識之流(亦即「妄念」)才會終止。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到,在證悟到阿羅漢的果位之前,凡夫的意識之流是根本不會、也不曾間斷的,換言之,我們的靈性生命是從來就不會、也不曾死亡的,「死亡」只是肉體衰敗而不堪使用的表象。

從生死流轉的層次與現象而論,我們的色身肉體並非生命的主體,只是生命的「載體」,因為是物質的結構,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而會經歷汰舊換新的「死亡」關卡;靈性生命的意識之流才是生命的主體,沒有使用年限,因而也沒有所謂的「死亡」關卡,只是永恆不斷地流轉。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主導有情眾生的生死去來,有兩大力量:一者是業力,二者是願力。清代徹悟禪師 (一七四一~一八一○年)在其語錄中說:「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亦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如果在病人的內心裡,有意願捨棄無法康復的肉體,而展開未來的生命,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捨報往生,至於如何幫助病人放下對色身的無謂執著,就是關鍵之所在。

在「植物人」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幫助病人解脫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同時也是幫助家屬解脫精神上與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已經遠遠超過醫學的範疇,必須借助宗教的力量,才能提供比較圓滿的解決方法。而我所說「比較圓滿」的意思,是讓病人自然而然地捨報往生,而不需要突然中止其人工生命維持系統,或是藉由醫療干預方式(如安樂死),而提早結束其生命,那樣等於是殺生。再者,我所說「宗教的力量」,當然不限於佛教的方式,其他宗教也可以有其「比較圓滿」的方法,不過在此我僅提出佛教的看法。

雖然植物人的六根,幾乎都已經喪失了正常的功能,但是只要生命的現象仍然維繫著,那就表示六根並未完全敗壞,他與至親之間還是可以作某種程度的溝通。在本文前幾周的討論中已經提到,植物人並非完全沒有意識,況且大多數的案例,嚴格來說,都不算真正的植物人。(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