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中國人山河歲月澳門篇(16-14)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2.03
3404觀看次
字級
澳門的新馬路:民國時期,新馬路並非筆直的大道,而是蜿蜒的小路,經過拆遷、打通、修直,成為連接內港和南灣的交通要道。開通以後,有許多銀行、洋式樓房、政府機觀設立在此。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番攤:賭博的形式之一,從前流行於中國兩廣。原名廣攤,當年僅「番」這種賭法,故又名番攤。澳門賭場是各類賭博遊戲聚集之地,自然也少不了這一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澳門市政廳:位於新馬路上,葡萄牙式建築,建築正面葡文LEAL SENADO意思為「忠誠的議會」;從前葡萄牙在澳門時,澳門市政廳市旗為代表澳門之旗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澳門臨海道路:這條海岸道路右側種了一排的榕樹, 左側則有銀行、郵局、電信局等建築。此處除了辦公 事外,閒暇時坐在榕樹下任海風吹拂,讀本好書,也 是種享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澳門關閘:舊的關閘位於現今關閘馬路中段,明朝萬 曆年間建成,為中國傳統三層閘門城樓,但葡萄牙人 占領澳門後,將之拆築,並於現址建立關閘拱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媽祖閣:俗稱「媽閣廟」,是澳門西方岸邊標誌性的建築物,背山面海,建築本身富有歷史及文化藝術意義,又是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信仰之地。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自十五、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以開拓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等歐陸國家為首,有橫渡大西洋與太平洋成功先例,隨後環球的航路被探尋出來,東西方交流不再只有陸路。歐洲各國迫不及待地投入人力、資源,開拓新航路、占領殖民地、掠取資源,葡萄牙尤為探索前期的先導國家,占領許多遠洋航行補充物資的中繼站,以及與鄰國進行貿易的據點,澳門便是其一。

位於中國珠江口西邊的澳門,與東邊的香港相對,原是臨海的漁村,後來葡萄牙人來到,發展轉口貿易,與日本、中國都有密切來往。

十九世紀,香港崛起,澳門之勢雖不如從前,仍占有國際貿易的一席之地,在清廷與葡政府於北京簽訂合約後,葡萄牙被正式認可領有澳門。

在葡人的長期統治下,澳門被歐洲文化影響,蓋了不少特色的建築,如市政廳與臨近的民政總署大樓,建築本體設計對稱,為典型的葡萄牙建築;聖若瑟修院和聖堂建築是華麗誇張的巴洛克風格,與官方建築的簡單俐落相對,它代表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信仰,當時許多傳教士隨貿易船隻而來。又因國際貿易,各國文化在此交會,港務局大樓則是其中最有阿拉伯風格的建築,迴廊、尖拱,並以中東傳統的三葉圖飾點綴,原是印度籍士兵的營地,位置臨海,後作為處理港務的地方。

澳門不過占地方寸,與中國其他港口城市相比有如彈丸之地,當地建物密集,隨處可見東西方建築比鄰,或是融合了西方建材或裝飾藝術的中式建築。

比如盧家大屋建築形式依照風水規畫,而窗戶採西式建築設計,屋內裝飾既有粵式的磚雕,也有西方風格的鐵製欄杆。另一則是鄭家大屋為嶺南院落的設計,建築本體是中國傳統的樣式,門窗裝飾既有簡單的中式窗花,也有百葉窗的設計。

從古自今,廟宇最能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最負盛名的媽閣廟與澳門地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漁民的信仰中心,也是補給休憩之處。廟位在澳門西方海岸邊上,最高處的觀音閣供奉觀音菩薩,與鑿石窟而成的弘仁殿,兩處之間有不少石刻、詩詞題字,不難看出此廟香火傳承的年代悠久。

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大陸,結束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儘管如此,澳門深受葡萄牙影響,澳門人的飲食習慣、建築景觀、語言文化較為西式,如澳門街牌中文和葡文並用,街道以葡萄牙軍官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冗長、多為音譯。它是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處處見證了澳門的歷史,不單博弈業發達,城中的一隅一處皆有值得尋訪的亮點。

2005年澳門的傳統建築群,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保留古蹟的努力,已受到聯合國肯定。(吳濬伊撰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