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8)

星雲大師 |2017.01.09
3470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普賢殿。原名「棲霞禪苑」,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紀念祖庭攝山棲霞寺,分燈台灣而建,一九八七年開放參拜後,更名為「普賢殿」。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普賢殿內之普賢菩薩。圖/慧炬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教問題】
一、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佛、菩薩有哪些?
依佛教的宇宙觀而言,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其中最為人所知曉,為人所稱念的有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又稱為「三寶佛」。在諸菩薩中,則有浙江普陀山的大悲觀世音、山西五台山的大智文殊師利、四川峨嵋山的大行普賢王、安徽九華山的大願地藏王等四大名山的菩薩以及當來下生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所熟知,也是與中國最有緣的「五大菩薩」。五大菩薩的慈悲、智慧、大行、願力及包容的特質,一直是佛教徒修持的楷模,學習的目標。
二、佛、菩薩、神明有什麼差別?
「佛」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覺知三世一切諸法無常,緣起性空;他已「三覺圓滿,萬德具足」,解脫自在,具足福慧,以自證之德,度化一切眾生,令離煩惱苦,得涅槃樂。
「菩薩」是指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其修行層次共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一旦登上妙覺地,也就成就了佛果。就像學生要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的求學階段,才完成了學業。所以只要發心,以智慧上求無上菩提,以慈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均可稱為菩薩。
「神明」,是指對民間有特殊貢獻的人,往生後人們為其建廟祭祀。如王爺、城隍爺、仙公、媽祖、灶神、文昌帝君、財神爺。甚至對自然界不了解,產生山神、海神、雷神、電神等,不過他們尚存貪欲、瞋恚、善惡等煩惱,因此未能了生脫死,遠離輪迴之苦,一旦福德享盡,仍會墮入三惡道,非究竟的皈依。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菩薩〉


普賢十大願

文/星雲大師
普賢菩薩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吾輩學人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內容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懺悔來清淨身心。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準備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九者、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恆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道。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三)菩薩行證》〈普賢菩薩的大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