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步青的大地.生命與愛戀

文/蔡招娣 |2016.12.18
5327觀看次
字級
作者黃步青/曾巨宏攝
思空非想 圖/黃步青
靜物 圖/黃步青
消失的記憶— 木抽屜‧影像‧樹枝 圖/黃步青
節慶 圖/黃步青
原始文明 圖/黃步青
語彙與記憶 圖/黃步青
一個平靜的日子 鐵窗 工具 相思豆 影像 圖/黃步青
無題 圖/黃步青
漂流之戀 圖/黃步青

文/蔡招娣

出生在鹿港北邊最靠海的山寮庄,以大型裝置藝術創作《野宴》代表台灣參加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黃步青,創作跡履曾遍及英國倫敦、韓國、大陸上海、美國紐約、加拿大魁北克及匈牙利等地,在台灣當代裝置藝術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定居在台南的藝術家黃步青,任教於成大建築系,現年六十八歲的他創作熱力依舊,今年六月,他所設計規劃的「黃步青八十藝術空間」正式開幕啟用,成為喜愛他作品的民眾經常駐足凝眸的地方。

性格溫熱素樸的黃步青,一九六九年就讀師大美術系期間,因不滿教育制度的僵化,便跟隨當時致力栽培年輕藝術家的畫家兼評論家李仲生習畫,奠定他堅實的繪畫基礎和現代藝術思想。

一九八一年他與已故妻子李錦繡聯袂赴法留學六年,於一九八七年取得法國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學位。留法期間,曾應邀參與當年在佛光山座落於梵得樂鎮(Verdelot),盧努瓦雷諾古堡(Chateau Launoy Renault)巴黎道場的一項藝術聯展,他說,感謝二十多年前那最初的因緣,雖歷經時空變異卻緣起不滅,讓他以《大地.生命與愛戀》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分館和中部地區的民眾分享他的藝術創作。

以「寄語大海」、「工業荒蕪」、「眷村記憶」及「土地關懷─種子與報紙」為四大主題的《大地.生命與愛戀》個展,將黃步青源自於對自然鄉土的啟發、懷想,延伸到對生命情感的觀照和抒發,其中除了穿插他對環境品質的崩壞、工業文化的粗暴入侵、人文價值的停滯敗壞及對媒體失望的批判外,在土地家園的大愛和夫妻家人的情感間,也有一種特殊的連結方式和呈現。

種子一直是黃步青鍾愛取用的媒材,在《野宴》空間裝置作品中,就使用了一百多種他耗時十八年在荒地蒐集的台灣原生種子,以種子的能量活力,代表台灣特有的流水筵席意象。在《大地.生命與愛戀》展出的二十九件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當中,以大量蒺藜子沾黏於畫布上的《自畫像》,不但是作品中少有的創作風貌,更是他繼二○○八年在紐約展出後,首度在台亮相的作品。

蒺藜子是一九九七年後黃步青重要的創作手法之一,他表示,俗名恰查某的蒺藜草是台灣砂地、荒野生命力極強的野草,在他進行鄉野調查時,經常被它細尖的突刺黏附在褲管上,因此引發他用蒺藜子創作的靈感。「土地關懷─種子與報紙」主題作品《種子與女人》、《飛行慾望》中,酩酊於野地的蒺藜子,就是這樣風雅的化身為藝術家創作內涵重要的符碼。

當藝術創作逐日被數位科技取代的今日,黃步青仍堅持用拾荒方式取得創作材料,除了環保意識,還多了一份對歷史質素、文化記憶的封存,如《消逝的記憶》就是「眷村記憶」主題中極受矚目的作品,他以眷村拆遷時大面積被棄置的抽屜崁入他拍攝的眷村景物,再將被砍筏得傷痕累累的眷村老樹,以裝置手法貫穿其間,營造一種記憶斷裂的意涵。

《大地.生命與愛戀》黃步青個展,不論是以妻子李錦繡生前書寫道德經合作而成的作品《思空非想》,或是《漂浪之戀》、《藍色記憶》及《舞孃》等,都是黃步青備受好評的佳作,誠如台北當代藝術館對他的評論:「黃步青是台灣使用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中,最一以貫之,卓有獨特風格和多元成就的代表性人物。」可見其藝術魅力與定位。

●黃步青個展——大地.生命與愛戀

展期:2016/12/10 ~2017/1/08

主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部、佛光山惠中寺

展地: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

台中市南屯區惠中路三段65號

藝術論壇:12/24(六)14:00~15:30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