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佛教新未來

陳瑋全 |2016.11.17
5795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陳瑋全

第一屆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七日晚間舉辦主題論壇—「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閩南佛學院教務長靜安法師、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佛光山寺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等人與談。

覺培法師在開場時提問,對於人間佛教的概念,各界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誰的人間佛教?漢傳佛教發展至今,歷經滄桑。近代以來,太虛大師眼見明清以來的山林佛教,演變為喪葬、死的佛教,提出人生佛教,到底人間佛教是什麼?人間佛教有什麼是大家都必須要具備,異中可以求同的?人間佛教是現今顯學,在現代化、世俗化之下能不能解脫生死呢?未來佛教的發展方向,應當注意哪些等幾個問題,熱烈的探討。

人間佛教是什麼?

李利安表示,佛陀講諸行無常,世間不存在固定事物。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二千多年,可分三階段,西漢傳入到兩宋間是佛教本土化;兩宋至元明清是佛教大眾化;民國迄今,社會劇烈變化,佛教面臨挑戰,從退避山林、脫離社會、重死重鬼的佛教,勇敢轉型來與社會接軌,即是佛教社會化,具體的說也是佛教人間化。

近代太虛大師以救世救亡為核心,提出人生佛教,因應社會急遽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的新任務,是在經濟發達、社會飛速發展下,從事「救心」來淨化心靈、優化社會。在多元文化下立足新時代,人間佛教必能成為佛教的新未來。

靜安法師回顧歷史,指出人間佛教在漢傳佛教並不陌生,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內涵是理論基礎,佛教所說的契理契機性,佛陀教法就是在人間應對各個根基所說,特別是針對人間的需要所說,佛陀在人間的教法,一直就是人間佛教。

慧傳法師也引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所說的,佛陀對人間的教化,所開示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為何強調人間二字呢?佛教二千多年弘法過程,產生諸多神祕、神奇說法,為適應各地政治文化,逐漸脫離人群、遠離社會,與人間漸行漸遠,所以要重提人間佛教,揭櫫佛教以慈悲教化人間的菩薩情懷。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未來展望〉也強調要以人間佛教著重服務眾生,奉獻服務人群社會,實踐弘法利生的菩薩道為展望。人間佛教的修行就像是汽車電瓶,開車時電瓶充電,停車時電瓶要蓄電不能打開,要在動中磨鍊,靜中養成,要在煩亂中隨時隨地能靜心,更要在活動中用真誠心為大眾服務,讓人歡喜而歸,慧傳法師如此舉例。

人間佛教有什麼是大家都必須要具備,異中可以求同的?

李利安指出,在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中,宗旨即是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在趙樸老時代即已不斷提倡。現在山頭林立,不同背景、處境下,對人間佛教的各個宗派學派,現代如何達成共識,形成有力力量而發聲。李利安認為星雲大師的論述與倡導,在普世價值的角度,其所展現人間佛教的理論,都是佛陀以來一直在佛教中的主脈,都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靜安法師說,佛陀入世教化的目的,如同《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人間佛教不能缺的就是佛法的真實義,即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有佛法就有辦法」。〈佛光四句偈〉可以看見三皈依、慈悲心、六度四攝,更能看見人間佛教的大光明。

慧傳法師回應靜安法師的論述時表示,星雲大師提倡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出離心與增上心就是菩提心,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精神要義,即是契理契機、事理圓融。對於苦空無常,星雲大師以積極態度、正面的去解釋,亦如西方俗諺:面對陽光,陰影在後;背對陽光,陰影在前。

人間佛教是現今顯學,在現代化、世俗化之下能不能解脫生死呢?

李利安以現代學科體系畫分後,將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來談。若從外相與世俗化來看人間佛教,容易誤解人間佛教是否真能超越生死。他說,經過觀察佛光山的運作,可以確認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能夠解脫生死,擁有神聖性,在此岸就能達到與彼岸的會通,在今生今世即能取得神聖性,而不是以來世為目標。以現今文化來說,更真切更實在,符合當下即是的佛法真義。

靜安法師談及漢傳佛教歷來有一個缺失,是關於菩提心的教化,把了生死當作終極目標。事實上,做為佛子,應當恆時利益眾生,才應當是如來家業。曾經南普陀寺開辦青年佛學班,學生問是否需要考試?我回答要考試,考什麼呢?要考你們快不快樂。

靜安法師說,學佛就是學習用智慧來解決當下的煩惱,那麼對於生死還有什麼問題呢?所以要把恆時利益眾生,作為成佛的目標。佛陀說法度眾時,有多少菩薩解脫在當下,都是當下轉念,當下清靜,就解脫了。

慧傳法師引《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書中星雲大師提到的:「真正的了生脫死,應該是對生不要執著、計較、貪戀,對死不要懼怕,生死用平常心看待。」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所以要行佛,而不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佛光山今天能夠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一切都是星雲大師「給」出來的。

未來佛教的發展方向,應當注意哪些?

李利安表示,面對全球化的變遷,全世界近七十億人口中,佛教徒不到五億,且佛教要向西方傳播比較費勁,即使在東方也是被甩到文化的核心之後。自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佛教即已面對許多挑戰,從民主政治、科學技術到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拜金主義,社會上追求名利的超越,使得佛教從文化的中心思想被排擠到邊緣,能否存在都曾經發生問題。

他指出,講究心靈淨化、終極超越的佛教,受到各種無神論、排斥宗教的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毀滅性的摧殘。即使是現在,從無知的無神論到西方宗教的湧入,一神教以信仰為核心,因信稱義的簡易方式,對比佛教教人要靠自力修行的理論,修行的負擔等,佛教的發展更是不易。

所以,未來佛教的發展,要和現代主流社會的倫理、民主、科學,亦即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接軌,應當以人間化的方向,將佛法簡明的帶入社會生活。關於這一點,他建議可以參考〈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新氣象〉一文。

靜安法師認為,佛教講契理契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教要順應時代與眾生的根基,在教化上要順應機緣的改變,但是不能改變佛法的根本意義與真實意,脫離這點,就不是佛法。

做為人間佛教推動者,必須要有安立於大乘佛法的自信。西方著名史家湯恩比說,未來社會的生命源泉來自宗教,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最有資格肩負此一重任。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人間佛教是未來的一大光明。

慧傳法師回應兩位的說法,表示星雲大師曾說過:「中華文化的復興,佛教不可缺席。」這裡說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對於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接軌,明代大儒程明道曾觀雲門上堂,兩序肅儀,鐘鼓清音,不覺歎道:「三代禮樂,盡在斯矣!」意思是佛教在物質乃至精神文明都能保留文化之精髓。

大師在〈佛光山未來展望〉一文中提到,未來佛光山要重視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音樂、學術、資訊的發展,擴大佛教人事的參與。注重本土化、國際化、公益化、藝文化等發展,僧信四眾弟子都要為人間佛教的傳播盡心盡力,人間佛教必能傳燈萬方,光照大千。

最後慧傳法師介紹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以菲律賓的天主教徒演出《佛陀傳》,和新馬總住持覺誠法師十六年前在巴西設立的「如來之子」計畫,都因為人間佛教而翻轉人生,說明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重點。

覺培法師總結時表示,佛教在現今或許是弱勢,信眾人口面臨減少,但危機就是轉機,佛教只有走入人群才不會被遺忘,才有持續發展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當今聚集在此的目的。

罕見傣族文化 竹編佛像

關於傣族竹編佛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佛教傳播到西雙版納地區,深受當地百姓敬仰。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材質去塑造佛像,而人們發現,卻沒有竹編的佛像,而當地最盛產的便是竹子。

為什麼呢?因為用竹子編製佛像實在是技術難度太高了,但有許多工匠和信徒躍躍一試。終於,有一個技藝非常好的工匠用竹子幾乎編好了佛陀的全身,卻在最後一個環節,頭部遲遲沒有進展,因為要將佛陀的祥和的面容用竹子編出來實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當人們準備放棄的時候,來了一個老者,表示他可以完成。所有人都不相信,但當一夜醒來,卻發現竹佛像的頭部栩栩如生,而老人卻已消失不見。人們才知道,原來是天神幫助信仰佛法的傣族人們,完成這一個美好的願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