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菜中珍品傍林鮮

文/朱振藩 |2016.10.03
1340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現盛產麻竹筍,品嘗一些筍饌,炒、燴、湯、羹皆有,雖然它的纖維,比綠竹筍粗些,但仍細嫩適口,同時多點脆度,就在享受當兒,想起童年往事,不禁喜上眉梢,誌此難忘食趣。

當時年方十歲,家住在員林鎮,父親供職法院,全家住宿舍裡,是個日式建築,屋內約四十坪,院子則三倍大,院外景觀特殊,一面是個湖泊,兩側皆為田地,後有一灣溪流,環繞整個竹林,真是個好居所。而竹林的主人,是同學的爸爸,他家世代務農,竹林是祖產,亦為玩耍之處。我常悠遊其中,經常樂不思歸。

在某個夏日午後,其父正掃竹葉,我們覺得好玩,在旁邊湊熱鬧,接著就是掘筍,便更加起勁了。那筍塊頭甚大,約有一、兩公斤,把它逐個堆疊,上覆滿滿枯葉,夾雜一些枯枝,然後舉火焚之。

直到日西時分,但聞清香撲鼻,去籜剖半切塊,大家分食完畢,才快樂地返家。這等美好回憶,已超過半世紀,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十分甜蜜。

約在這個時候,我參加幼童軍,有次舉行野炊,也到那片竹林。老師帶著我等,一起埋鍋造飯,看到竹筍茂盛,採摘整治切塊,與淘洗好的米,煮成一鍋筍飯,飯香、筍香融合,吃得好不過癮,真個是小確幸。

後來廣讀食書,在《山家清供》裡,看到一則筍饌,作者林洪寫道:「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原來這種吃法,並非同學之父首創,而是古已有之,且有漂亮名字,充滿濃濃詩意。林洪接著寫說:「大凡筍,貴甘鮮,不當與肉為友。今俗庖多雜以肉,不才有小人,便壞君子。」並對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一詩,頗不以為然。因為該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畢竟,反對筍與肉同燒,正是士人的清雅,絕不可為嘴饞故,破壞其高風亮節。

而生平無肉不歡的白居易,每食肥豬肉,必連盡三碗,同僚們見狀,戲稱他為「白肥肉」。如此好肉之人,對筍亦難忘懷,曾寫〈食筍〉一詩,詩云:「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此籜折故錦,素肌掰新玉。每日逐加餐,經食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忽踟躇,南風吹作竹。」認為筍飯之味鮮美,既可促進食欲,同時久而久之,肉也不想吃了。只是居住北方,不能常享此味,聽其言下之意,似乎甚有感慨。

我何其有幸啊!竟能比附先賢,嘗過「傍林鮮」和筍燒飯,可惜非綠竹筍,滋味打些折扣,不然更完美了。不過,台灣的麻竹筍,其筍可當蔬菜,其竹則供建材,亦能充做家具,早期移民來台,由於實用性高,備受他們青睞,廣泛種植全島,成為最大宗的竹子。其筍貴在新鮮,如果能在產地,將剛採摘鮮筍,立刻烹煮食用,仍是有滋有味。唐代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食治》載:「竹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而今血糖上升,適合常吃竹筍,想起當年口福,還是常在我心,盼有機會重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