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43)走出去

星雲大師 |2016.09.28
5064觀看次
字級
〈取經詩〉道出歷來西行求法高僧的共同心聲,並警誡後學對於經典,不可心存輕慢。 圖/資料照片
大陸山東濟南通明山上的義淨寺─義淨大師銅像。圖/網路
印度古代的那爛陀寺(又稱那爛陀大學),曾經盛況一時。唐代玄奘大師曾在那裡留學很長一段時間,其後義淨法師也前去留學達十一年之久,當時盛況未衰。圖為那爛陀寺遺址。圖/妙熙

文/星雲大師

科學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閉門造車」與「故步自封」,已不能適應世界潮流的腳步,唯有走出去,才能與各國相互交流、吸收國際知識;走出去才能自我推銷。如元好問〈清平樂〉的:「井蛙瀚海雲濤,醯雞日遠天高,醉眼千峰頂上,世間多少秋毫。」走出去,才會發現自我的渺小。

一個國家,外交要走出去,才能與鄰國邦交;商人要走出去,才能推展貿易;產品要走出去,才有行銷之路;讀書人要走出去,才能擴展見聞;農人要走出去,才能改進產品,推銷農作物;甚至出家人「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走出去了,才能成為領眾的法師。

哥倫布走出去了,完成人類首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有人對他的發現不以為然地說:「只要一直往西行,任何一個人都會碰到陸地」。哥倫布回答:「對!我們的差別,就在你不敢,我敢!」走出去,或許會有風浪;走出去,或許會有災殃,但是毛毛蟲要破蛹而出,才能成為美麗的蝴蝶;人也要有險難,才能茁壯。俗語有句話:「你心愛的孩子,要讓他走出去。」如此才能讓他成長。

走出去,有冒險;走出去,需要探索;走出去了,就有不同的因緣。中世紀的佛教大使如法顯、玄奘、義淨大師,到印度求法,因為走出去了,才能帶回佛教的三藏經典;張騫等出使西域,才能開拓聞名的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而把中華文化傳向遠方的國度;至聖先師孔子,也是走出去,推行仁義,乃至佛陀也是走遍五印度,將佛法弘傳開來。

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如漢、唐時期,因外交能走出去,才能創造歷史的盛世;而清朝末年,因封閉自大,自我陶醉,於是將中國人民,帶向被列強欺侮的悲傷之地。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因為感情不順、讀書壓力,或是走不出悲傷與恐懼的人,最後選擇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所以,走出去,才能摧毀自我侷限之框;走出去,才有希望;走出去,才能看見陽光;走出去,就如打開心窗,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可以吸收美麗的風光。

企業,要有創新,走出去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產品,要有品質保證,走出去才能打造世界品牌;國家選手,要有精湛的專才,走出去才能與對手較量;學子,要有語言能力、豐富學識,走出去才能與不同學者相互砥礪。

走出去,表示你已具備對外競爭的能力。荀子說:「學不可以已。」是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人不能自滿於現況,所以走出去,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兼取眾長;走出去,才能融入大眾,才能獲得世人的認同與尊重。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一冊 p.304


取經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唐.義淨大師

作者

義淨(635~713),齊州山茌(今山東濟南)人,西行印度求法,費時二十五年,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並列為中國四大譯經家。

作者小故事

義淨三藏是繼法顯、玄奘等兩位高僧之後的西行僧。玄奘大師由陸路抵達印度,而義淨則選擇海道,從廣州出發。他在印度那爛陀寺留學十一年,遊歷印度二十多年,經過三十幾個國家,深入考察印度的風土民情,尤其關於僧團的生活情況,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又把唐初西行求法的六十位高僧事跡及其本人的自傳,寫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此二書成為研究印度及南海文化史的寶貴資料。

回國途中,義淨大師又經室利佛逝停留兩年,從事譯經工作。回國時受到武則天女皇的熱烈歡迎。

他首先參與實叉難陀的譯場,翻譯《八十華嚴》。後又在洛陽、長安主持譯場十餘年,一共譯出五十六部二三○卷經典。所譯出的經典,依其內容可分為經律論三藏,其中,經藏部分,遍通大小二乘、顯密二教;律藏部分,共譯出有部律十八部二○六卷;論藏部分,以法相唯識學論典為主,如《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緣論釋》等。此外,還有因明論著八種,以《集量論》、《理門論》最為精要。

在《翻譯名義集》卷三〈翻譯主〉篇,義淨題了一首詩,云: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這是義淨三藏為歷來西行求法高僧所道出的共同心聲,並且讚歎歷代高僧西行求法,冒險犯難,九死一生的精神,藉以警誡後學對於經典不可以輕慢心閱讀,所謂「頂戴奉行」,乃可報答前人之一二。

──節錄自星雲大師編著

《佛教叢書(五)》〈譯經事業的開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