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中國人山河歲月農業篇(16-1)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6.09.16
1702觀看次
字級
四川梯田:民國30年代,梯田為居於山地丘陵之民,種植水稻的開墾灌溉方式。遠眺依山勢而開墾的梯田,其優美的弧線畫過山間形成特有的景象。近年,雲南梯田已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人類共有的自然資產。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高粱脫殼:民國30年代,十月高粱收割後,農民便會利用村中廣場來堆放高粱,而每天負責脫殼工作的,則是農民忠實的夥伴──耐勞的驢子。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收割水稻:民國20年代的東北,此時,已經是稻作成熟的季節,有位老人正在收割,他的衣著反映了農家生活的清苦。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農為立國之本」,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這是不可動搖的信念,來自中國生存與發展的基本事實,同時也決定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由於終年守著土地,以人力為主的耕種型態,決定了「安貧樂道」、「不患貧,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從而延伸成個人與家庭、社會,乃至國家之間的倫理和權力關係。

這是農業生產對中國人精神層面的影響,至於地理環境本身,遼闊的土地集中在東北、華北、浙東、華中以及幾條大河入口的三角洲地帶,主要以稻米和小麥為主。至於山嶽地區,或因崇山峻嶺,奇岩怪石,交通不便,農作物產量極稀,涵蓋各種雜糧。稻米在中國各地分布甚廣,主要以水田的方式來耕種。它含有豐富的養分,以碾成白米供人食用為主,加工製成糕餅、米粉、米果等,此外還可以釀酒、製醋,作成米糠則可製米糠油和當作飼料。

重要性僅次水稻的小麥,因其耐旱,大多分布於華北,用途廣泛,如中國北方有名或流行的料理:麵條、燒餅油條、煎餅、餃類、包子、餛飩、年糕等食物,都是小麥的延伸物,且發酵後可製成酒類,如啤酒,或是生質燃料。小麥也可作為家畜的飼料,麥草也可作為飼料或鋪設屋頂的材料,稈可作為編織和造紙等原料,經濟價值很高。

幾千年來,農民發明了以淹水灌溉的方式種植水稻的水田,藉以防止大部分不耐淹水的雜草。這種重複灌水、排水的水稻種植方式,可以讓作物生長與雜草防治取得平衡點,是獲取最高產量的好方法。而水田有一種特殊的型態──梯田,分布於江南山區,其中以廣西、四川、雲南居多,是一種農民為順應山區的地形開闢而成的階梯狀水田。在山間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對於防止坡地水土流失,是有效且積極的措施,且在蓄水、增產上作用十分顯著,又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總的來說,中華文明產生於農業文化,決定了中國人的生產技術和觀念,歷代皇帝均有祭天、祭神農的傳統,以感念上蒼賜與的糧食,以及農民付出的血汗。農業的興衰,甚至決定了歷朝歷代的更替。農業塑造了中國人的保守性格,怯於探險和創新,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國人保有倫理的凝聚性,得以克服各種艱難的挑戰,而現代中國人在追尋現代化中,如何適應大規模的機械生產方式,同時保留原有傳統道德的優點,成為持續追求的課題。

(本系列照片均取自民國時期日本印製的亞東印畫集,吳濬伊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