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探源】 回到唐朝過中秋

文/周鐵鈞 |2016.09.15
1400觀看次
字級

文/周鐵鈞

夜讀《洛中記聞》,載有西元六二一年,皇城長安過中秋節的火爆場景,把人的心境帶進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將李靖浴血疆場一年多,平定了西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高祖李淵命人在長安城旋燈結綵,御駕親迎李靖班師。當時有經商的胡人獻「囊餅」賀喜,李淵從餅盒拿出囊餅嘗了一口,只覺香酥甜脆,高祖大悅,傳旨御膳房:「備好兩盤囊餅,今晚朕要與民同賞秋月,共慶大捷」。

不料,御膳房主管把李淵濃重的隴西口音「兩盤」誤聽成了「兩萬」,此時已近中午,到晚上根本無法趕製出兩萬個囊餅,但又不敢違背皇帝的旨意,便指派全城所有的酒肆飯莊和大戶人家,立即趕製囊餅,分發到各家各戶。

晚上,高祖端坐龍攆出宮賞月、祝捷,發現街道兩邊商家、住戶門前都明燈高照,設有桌案,擺著囊餅,有的還燃起香燭。高祖詩興大發,讚曰:「仲秋祝大捷,囊餅圓如月。」從這天起,人們把「囊餅」改稱月餅,中秋也被正式定為節日。

而後的歲月裡,每到中秋節前幾天,長安城就開始瀰漫濃厚的節日氣氛,商店在門前搭建牌樓,街市上人馬雜遝,商販們的陳酒鮮肉、月餅瓜果琳琅滿目。酒家飯館早被富貴人家預定一空,在中秋夜舉家歡聚。即是身居陋巷的窮人,也要傾其積蓄,甚至典當衣物沽酒、稱肉、買月餅過中秋。

皓月懸天時,人們除了設香案祭品、燃燭焚香舉家拜謁外,還要到街市觀燈賞月,中秋的燈籠或高懸臨街住戶瓦簷露台,或砌形掛於胡同家屋高處,稱「豎中秋」,富人家可懸燈數丈,百姓則豎一桿掛兩燈,自得其樂。滿城燈火與明月爭輝,唐朝中秋燃燈之俗可謂人心所向。

城裡人祭月賞燈,鄉村人也不甘流俗,中秋這天,家家要蒸鴨子、炒田螺、烀芋頭。月輝鋪銀,柴門虛掩,藤攀籬牆,舉家圍坐庭院,鴨肥螺鮮、餅香芋甜,飲一杯桂花酒,唱一曲屈原的〈九歌〉:「援驥鬥兮酌桂,奠桂酒兮椒漿」,真是唐代農家過得神仙日子。

此時,若趕上身在江浙,就有幸品嘗到當地特色美味:藕盒子,中秋食藕,寄有團圓之意,「藕盒子」是將藕切片,每兩片下端相連,中間夾肉煎至金黃,藕脆甘甜、肉質細嫩,甘美無比。吃過與月餅有同工之妙的藕盒子,便要或騎乘或徒步去錢塘江岸,觀賞每年中秋如約而至的大潮:平穩的江面上,突聳疾波、堆起一道水牆,撞岸裂濤,聲勢極為壯觀。當時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賦詩〈中秋夜觀潮〉描述潮水洶湧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欲識潮頭高幾許,渾在浪花越中山」。

唐朝過中秋,親朋好友聚集宴飲賞月,文人則填詞賦詩,抒發濃郁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之名句;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被廣為傳播,更為文人墨客推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