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人都這麼玩 失傳千年的古代桌遊

 |2016.08.04
2413觀看次
字級

古人沒電視可看、沒手機可滑,靠什麼打發閒暇時間?可別小看了老祖先的智慧!古代也有許多種類的「桌遊」,形式豐富,玩法也十分有趣。許多我們常玩的遊戲,早在古代就已經初具雛形。供古人消遣的到底有哪些桌遊呢?

六博/曾風靡一時 失傳1500年

去年考古學家在中國大陸山東一座有二千三百年歷史的古墓中,發掘出一種古代桌上遊戲的部分零件。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遊戲,已經消失了一千五百多年。

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古墓葬的是齊國貴族。考古學家在墓中找到了一塊破損的棋盤,二十一塊標有數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枚由動物牙齒製成的十四面骰子。骰子上標有從一到六的篆體數字。每個數字各出現兩次,共占十二面,另外兩面則是空白。在重拼、整修之後,棋盤上「飾有兩隻眼睛,周圍圍繞著雲和雷電的圖案」。

從外表來看,這些零部件屬於一種中國古代名叫「博戲」的桌遊,又名「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的博戲類遊戲。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盤、棋子、博箸,漢代開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叫做「焭」(qiong)。棋盤上刻有可行棋的曲道,中間為「水」,「水」中有「魚」。雙方各有六枚棋子,相當於王的叫「梟」,相當於卒的叫「散」。投箸或骰子行棋,走到特定位置,「散」可以立起來變為「梟」,進入「水」吃掉一枚「魚」,獲得博籌。先獲得六根博籌的一方獲勝。

六博出現的年代久遠,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春秋戰國和秦、漢都非常盛行,但漢之後,六博逐漸失傳。

彩選格/類似大富翁 除夕守歲必玩

彩選格,又分陞官圖、選仙圖等等,是一種類似「大富翁」的桌面遊戲,據傳始於唐代。

其中陞官圖的具體玩法,是將京外文武大小官職寫在紙上作為底圖,轉動陀螺來推進遊戲。陀螺上分別寫有「德、才、功、贓」四字,按照停止時的文字決定進退幾格。每個人從「白丁」開始,最先升到最高位的人取得勝利。有的也擲骰子代替陀螺,用點數色彩定升降。

在清代,「陞官圖」是除夕守歲時必玩的遊戲。這種遊戲可以幫助兒童迅速了解當時朝廷組織架構,此外,官位通過「德、才、功」晉陞,而貪贓枉法則會退步,也是一種寓教於樂方式。民國之後,還與時俱進地出現了從小學生到大總統的陞官圖遊戲。

彈棋/唐代高手輩出 詩人作詩吟詠

彈棋是一種文體結合的遊戲。漢代的文人們認為體力運動太粗俗,於是有位大臣發明了彈棋。彈棋的棋盤四周低平,中間隆起,像個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頂部是圓形,象徵天圓地方。

在歷代文獻記載的玩法不太相同,魏晉時期是兩人對局,各六枚棋子,到唐代演變為雙方各十二子。對局時,須用自己的棋子擊打對方的棋子。

據說魏文帝曹丕就是彈棋高手,技藝精湛,用手巾拂棋「無不中」。彈棋在唐代非常流行,高手輩出,還有不少詩人作詩吟詠,到了宋代彈棋逐漸失傳。

葉子戲/明清士大夫 如痴如狂

葉子戲是一種古老的紙牌博戲。關於葉子戲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人蘇鶚的《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稱「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李後主的大周皇后是史上葉子戲達人,寫過《係蒙小葉子格》一卷、《偏金葉子格》一卷、《小葉子例》一卷,可惜都已失傳。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熱中於葉子戲,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葉子戲的玩法和現今的紙牌類似。 依次背面抓牌,翻面出牌,以大管小。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鬥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有學者認為,西方撲克牌就是在葉子戲的基礎上演變而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