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蔣勳我的功課才剛開始

郭士榛 |2016.06.12
6844觀看次
字級

文/郭士榛 圖/有鹿出版提供

蔣勳在池上駐村一年半,交出第一個成績《池上日記》和畫展,他說:「孔子一直講他的哲學核心是仁,就是瓜子仁、杏仁,是硬殼裡發生生命的部分,到池上開始知道佛教說的因跟果,就是種子和果實,必須知道天地有個循環。」

「台東池上」這塊人文寶地已不是第一次前往,那裡山、田交錯的美景早印在腦海中,再次坐上前往「池上」的縱谷火車「普悠瑪」,三小時車程,沿路除欣賞著山、雲、海的美景外,手上也不時翻閱蔣勳的新書《池上日記》,書中以照片配文字記錄著池上的山、雲、水和稻田,不知不覺隨蔣勳的書寫神馳池上「海岸山脈的雲跟隨太平洋的風,翻山越嶺,翻過山頭,好像累了,突然像瀑布一樣,往下傾瀉流竄……」

蔣勳是二○一四年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在台東池上駐村,一年半後,交出著作《池上日記》與畫作展覽。同行人都說,此行我們是為了驗收蔣勳的「功課」。

池上晨昏變化萬千

到了池上看到久違的蔣勳,大家都驚奇「蔣老師現在是氣色紅潤、精神飽滿」。蔣勳爽朗笑稱:「在池上生活作息正常,晚上八點即就寢,清早四、五點起床,當然精神飽滿,氣色好。」蔣勳說,記得剛到池上時,仍不自覺帶著「知識分子的傲慢」,曾經畫畫到晚上七點,找地方吃晚餐,沒有一家餐廳開著,有時也喜歡半夜外出,結果池上街道沒人、沒路燈,只有滿天繁星對他眨眼。

「我的傲慢在於沒尊重這裡的生活。」現在他知道一定要趕快把晚餐解決掉,因為池上人家八點就上床了,夏天早上四、五點,蔣勳總在清晨鳥叫聲中甦醒,起床工作。駐村一年半,現可自豪說:「我是池上人了。」蔣勳表示,來到池上,就要尊重這裡的自然秩序、生活秩序。

晨起的蔣勳最喜歡到「大波池」散步、看日出,「當地居民告訴我,大坡池是地震震出來的大水池,自然湧泉,也是野生鳥類棲息的地方。我喜歡大坡池夾在東邊海岸山脈和西邊中央山脈之間,無論從哪一邊看都有風景,東邊秀麗尖峭,西邊雄壯,日出時東邊的光照亮中央山脈,日落時分,晚霞的光就映照著海岸山脈。」蔣勳說,池上晨昏的光變化萬千,不住一段時間,不容易發現。

「手機最好用,加上畫素好,可以隨時留下不同時刻的池上景致,回工作室立即寫下當時情境、感想。」蔣勳也將手機的記錄po到臉書上,讓海內外近四千、五千的臉友都可看到池上每天的變化,讓他們都感受到池上的自然秩序。「當我們感知到是自然的一部分時,就會開始尊敬自然,不會去破壞自然。」蔣勳說,現在說環保,談自然保育都很難推動,就因為人們對大自然沒有感覺,也就沒有感情。

蔣勳說:「在這裡,每天散步,聽到水聲、看到春耕,等待秋收,體會到農業的文明是天長地久的,像種子放在土地裡,要等待發芽、結果,必須經歷春夏秋冬,有其自然秩序。」

「倫理」就是不自私

蔣勳手機裡有四千七百多張照片,「這一年半來,我有目的地拍下照片,記錄立春、春分、立夏、小滿、秋分,各個季節,我在池上學習到自然秩序、土地倫理,以及敬天敬地精神。」蔣勳說,農民比任何知識分子都知道自然秩序,何時插秧、何時收割,雖沒受多高深的教育,但他們對大自然秩序卻是清清楚楚,像是立春時節雨水多,是秧苗需水的季節,而春耕就只那幾天,家家戶戶就需搶時間插秧。

農民除懂自然秩序,也懂土地倫理,蔣勳表示,「倫理」就是人不能自私,在池上他看到農民在春耕時相互幫忙搶時間插秧,秋收時也是七、八家人會幫一家收割,因為收晚了稻子易爛掉。

他舉一位自台北東移的羅正傑為例子,「羅正傑一來到池上,就脫去鞋襪、捲起褲管,去別人的田幫忙鋤草。他不是放棄都會生活到池上,而是調整,因為有很多工作透過視訊、網路,在鄉下也可以做,而在池上有這麼好的空氣、食物,卻可以過另外一種生活。」這種不自私,懂分享、分擔,就是土地的倫理,人們也會彼此尊重。

池上人告訴蔣勳「池上有許多土地公廟」,有些是有一小小廟,但也有的只是放一塊石頭,人們豐收的時候去拜拜,但遇歉收時節,一次焚風吹四十五分鐘,將所有稻穀變成空包彈,一年的努力白廢,他們還是去土地公廟拜拜。蔣勳自問:「在都會區的知識分子,可以不怨天尤人嗎?成就好,感恩,如果不好,還能感恩嗎?農民覺得永遠要敬天地,因為其中有你不知道的因果。」

蔣勳說:「孔子一直講他的哲學核心是仁,就是瓜子仁、杏仁,是硬殼裡發生生命的部分,到池上開始知道佛教說的因跟果,就是種子和果實,必須知道天地有個循環。」

花東縱谷生活勝地

駐村一年半的蔣勳,想教外地人尊重生活,他表示,觀光人潮擋不住,不論是伯朗咖啡、金城武大樹,都只看到明星的一面,卻沒看到池上的真善美,他認為要用對的方式去溝通,例如《池上日記》,就是教外地人試著慢下來,尊重這裡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不要去破壞。

蔣勳在池上駐村一年半,交出第一個成績《池上日記》和畫展,「農民的智慧,這功課我做了一年半,還沒做完。」駐村時間完成後,蔣勳決定要長駐池上「我的功課才剛開始。」

未來他將擴大走訪池上以外的地方,蔣勳透露,花東縱谷由北而南長達二五八公里,橫跨花蓮的秀林鄉、壽豐鄉、鳳林鎮、萬榮鄉、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卓溪鄉、富里鄉。台東的池上鄉、關山鎮、海端鄉、鹿野鄉、延平鄉及卑南鄉等十五鄉鎮。他期望自己未來用書寫和繪畫,可為池上農民和外界人士做溝通工作,同時將池上好生活、好食物經驗分享出去,讓花東縱谷成台灣最好的生活勝地。

池上駐村 繪畫融入生活

近年來,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辦一系列如「春耕」、「秋收」的活動。二○一二年,蔣勳應邀參加「春耕」的朗誦詩活動,那一年參加的作家還有詩人席慕蓉、歌手陳永龍和作家謝旺霖。

他們每天由居住民宿走出去,抬頭就看到近在眼前的中央山脈,峰巒起伏綿延,光影瞬息萬變。每個人最初看到也都是「哇」、「哇」叫著,平常咬文嚼字的作家,到了大山大水面前,好像找不到什麼詞彙形容,「哇」、「哇」也就是歡喜和讚嘆吧。

蔣勳表示,如果只是名字,池上對他而言還是很遙遠的。但當他一次一次去了池上,一次比一次待的時間久,終於在二○一四年決定駐村兩年。

二○一四年秋天開始,至今一年半的時間,蔣勳畫一畫就去喝四神湯、畫一畫就去喝杏仁茶,他終於發現:「原來畫畫跟生活是在一起。」

「我在東海(大學)做系主任時,要做很多行政工作,大概是我最不快樂的時候。」他打電話給在巴黎畫畫的學生魏禎宏:「我為什麼做了不願意做的自己?我愛的就是畫畫而已。」魏禎宏回說:「要畫畫,你來巴黎啊。」那時他還是專任老師,只能利用暑假去巴黎,「我渴望利用暑假擠出創作,那是不正常的。」之後轉移到淡水河旁的八里畫室,才回歸「比較正常」的畫畫。

「一年半前,來到池上,畫畫是天長地久。」畫家站在自然光裡,身旁未完成畫作上的綠色油彩,彷彿與光線揉和,再灑溢到水泥地上。蔣勳來池上用心學,讓畫畫和生活融合了。

磚牆斜頂 復刻童年老家

早些年,大部分的西部居民對遠在東部縱谷的池上印象模糊,常常聽到的就只是「池上便當」而已。當地居民說:「池上米好,大坡池產魚,米飯加上魚,就是早期池上便當的豐富內容。」這樣說的居民,臉上的表情有一種長久以來對故鄉物產豐饒的驕傲。

當蔣勳決定要到池上駐村時,台灣好基金會想為蔣勳找個舒適的住家和工作室,於是帶著他四處看房,最後蔣勳住的房子是國中老師的宿舍區,像三合院一般,蔣勳的畫室是前院、後院夾著中間簡單的一廳二室。非常樸素。

「台灣好基金會一直覺得這裡這麼簡陋,很對不起我。」蔣勳說:「我會在四個地方中選擇這裡,因為這裡像是我童年的家。」更讓蔣勳驚奇的是,屋中有一神案,拜的是觀音,這是上一位住戶留下的,蔣勳覺得好有緣分,每天他也敬香,虔誠禮佛。

這裡除了住家,也是蔣勳的畫室,這裡偏離了觀光的主幹道,很安靜,磚牆、斜頂、平房,狗狗悠哉地躺在路中間晒五月的陽光。蔣勳在這畫室可以盡心盡意作畫,「我常畫了十幾個小時,臂膀都舉不起來,仍不覺累,捨不得放下畫筆。」

蔣勳在池上意外復刻童年老家的舊宿舍裡,想到下一本書的主題:「我們有什麼、沒有了什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