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華嚴經知名偈頌 (上)

文/曹郁美 |2016.03.01
3743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佛教東傳漢地約二千年,漸漸在地化,許多經懺儀軌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儀軌文為中國人編寫(例如早晚課誦、大悲懺、梁皇懺等,為印度所無),誦文或懺文中大量引用經典上的長行與偈頌,一方面讓編寫者省時省力,另一用意則表示有憑有據,不違佛說。

《華嚴經》卷帙浩大、文字優美,成為儀軌文編寫者取材來源。不過應知,通常編寫者並未在歷史留名,有時連朝代都不甚詳確,只知大量的誦文在叢林寺院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以下便將重要者披露敘述。

一、三自皈:「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本偈頌出於六十卷本《華嚴經》卷六之〈淨行品〉,其風行的程度幾乎居所有偈頌之冠。不過它的原文是「發無上意」,不知為何改成了「發無上心」。可見編寫者、唱誦者可根據當時的需要略作修正,這是允許的。但也有可能是筆誤,我們現在已無法判斷是何種情況了。

又,八十卷本《華嚴經》在唐代譯出,其「三自皈」之偈頌與現在所傳差異甚多。原因是六十卷本在東晉譯出後廣為流行,為經懺儀軌編寫者採納,他們哪裡知道二三百年後會有新版本出現?

二、結齋唱誦:「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一樣是出自〈淨行品〉。仔細閱讀原文是「嚥食」,今則唱為「飯時」。

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出於六十卷本《華嚴經》卷十之〈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這是說「心」為萬法的主導,心染是「眾生」,心淨是「佛」,但染與淨並非截然相反,而是一體的兩面,端看「心」之所在。

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出於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十九的〈夜摩宮中偈讚品〉。清楚指出善與惡、佛與眾生皆是「心」之造作,若如不動心,則根本無高下美醜之別,也無所謂「修行」或「不修行」了。故知,把「心」照顧好是首要任務。

五、「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出於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十四的〈賢首品〉。整品大多在說明「信」之重要,故後世視為菩薩五十二位階的「十信法門」之根源,其中「善法」二字後來流傳為「善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