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子女 別忘了在養老院的父母

文/林月鳳 |2016.02.29
1441觀看次
字級

文/林月鳳

每年年初二,我們三姐妹都會回弟弟家團聚,今年也不例外,吃過中飯後,便相約去看看阿姨們,補償沒有父母在的遺憾,算是回了「娘家」。

大阿姨八十多歲時,我們還得舟車勞頓地轉繞過幾條山路,才能到她居住的鄉下農舍,獨居的她總是高興地撫著我們的手說:「俺多姐妹,俺要得(客語很懂事的意思)!還會來看這個阿姨!」然後就細數她的桔子有多甜、芥菜有多大!她說,養雞時會跟雞聊天,餵豬時,豬會對她發出微笑聲……獨居看起來孤單,其實並不寂寞,而且兒女們也會三不五時回家看她。

直到一天,大阿姨不慎摔跤,手臂上了石膏,兒女們各自成家,忙於事業,只好請外勞照顧。由於地處偏僻,沒想到外勞竟不堪寂靜,不耐寂寞,而毀約逃跑。

於是,她就被送進養老院,剛去時,還很得意地告訴我們:「怎會不習慣?不用煮飯就有得吃,不用洗衣就有得穿,想睡,想走走,想看電視都可以。」言下之意挺是滿意。那年她九十歲。

可是,一年過後,她漸漸少話,今年她九十三歲,已經到了無話可說,甚至不再睜眼看人的地步。我環顧養老院四周,除了我們幾乎沒有其他訪客(也許有,也都走光了),那些老人似乎對有訪客的院友,都投以欣羨的眼光。阿姨照平日作息是要午休的,但她卻想要與我們敘舊,垂頭不語的她仍讀得到姐姐的貼心,勉強輕啖蘋果泥,專注聽著小妹唱兒歌,當我背誦「普門品」替她回向時,她也跟著節奏輕點著頭;很珍惜那種有人陪的感覺。

我想到在老家時的她,每年雖有歲月留痕,但年輕時勞動歷練過的硬朗身子,總堪風雨摧殘。臉上除了多些皺紋外,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嘴角總會不時上揚,蘊含著滿足的笑容。

總之,她原是自在開懷的老人;之所以加速老化,實在是因為住在養老院,沒有親人的互動,沒有熟悉的生活空間,面對的都是狀況比她不如的老人,以及匆忙勞累的外籍看護,語言的障礙與隔閡,話題少又不能深入交談,無法觸動思考,更無法啟動溫暖的連結,自然每況愈下。

我想到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照顧的植物人,他么兒是院內主任,雖然請了特別護士與助理,但他仍在媽媽的病房裡,設簽到簿做輪值表,記錄子女的探望時間及次數。除了登記名字、人數,還包括起迄時間,甚至內容,如幫忙按摩、餵食及協助翻身等等。所以,他是全院最有名的「護理倫理」實習教材。

同學想開養老院,我也給了如上建議,不能讓子孫們以為花錢就可了事,她說剛開始很難兩全,但在剛性規定、柔性勸導下一段時間後,竟發現,真的唯有親情的慰藉才是唯一預防老癡的良藥。

所以,奉勸所有的子女們別忘了在養老院的父母,親情是無法替代的,只要你的父母住在那兒,它就是你必要心甘情願常回的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