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鳥鳴 開啟田青佛樂鑽研路

陳瑋全 |2016.02.26
1484觀看次
字級
田青教授 圖/資料照片

致力於佛教音樂研究的田青因為學生曾提問「古代音樂動人,它們現在那兒?」讓他頗為尷尬,後來早晨鳥叫聲,讓他想起《迦陵頻伽》,茅塞頓開,促使他尋找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也開啟後半生佛樂研究之路。

田青於中國大陸文革期間曾在黑龍江務農五年,期間他自學音樂、拉二胡,也參與思想宣傳隊的音樂演出。一九七三年,田青考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循西方音樂訓練的模式,學習作曲、和聲、副調、配器等課程。

對於為何從事佛教音樂的研究,他說緣起於一個偶然。一九七七年他在天津音樂學院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某天學生問:「老師,你說中國古代的音樂動人,可是它們現在在哪兒?」田青當時頗為尷尬,無言以對。

田青還是學生時,音樂學院的學生就把這門課稱為「沒有音樂的音樂史」。田青任教時,對這門課的講法不滿意,但也不知如何改變。在課堂上,他曾為學生講過中國名曲〈廣陵散〉。每當人們痛惜「禮崩樂壞」、感歎文化傳承後繼無人時,即以「成廣陵之絕響」名之。

霓裳羽衣 中國迦陵頻伽

作為一個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老師,田青希望能穿越「時空隧道」,走進悠悠遠古,親耳聆聽並把音樂記錄下來,再傳授給學生。就在為此苦惱時,他聽到了窗外的一聲鳥叫,讓他想起迦陵頻伽而茅塞頓開。

迦陵頻伽,是古印度佛教傳說中產於雪山的一種鳥,古天竺有佛教樂舞《迦陵頻伽舞》,表演者以人扮鳥,著鳥衣。此舞於唐初傳入中國,當時名為《婆羅門》,天寶十三年,唐玄宗命令當時主管文化事物的太常寺將《婆羅門》改為《霓裳羽衣》。

當時還有五十多首佛樂胡曲,也被改為有濃厚道教色彩的漢名,後人不知究竟,一看「羽衣」二字,便想到道教,以為《霓裳羽衣舞》是道樂仙曲,豈不知它是《迦陵頻伽》的「中國版」。

叢林古剎 揭開時空面紗

就在田青聽到鳥叫的那個早晨,神鳥迦陵頻伽給了一個重要的啟示:不要輕信「〈廣陵散〉於今絕矣」。田青決定去尋找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迦陵頻伽,讓他看到一條穿越時空的路,應該可以找到被視為絕跡的古老文化,而這就是佛教音樂。

當時他認為,在深山古剎、佛教叢林中,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宗教音樂的原始動機和主要目的、功用,不是為審美娛人,而是頌揚神祗、祈福、傳教。它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系統,以及獨特、完整、一脈相承的審美觀。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教徒都本能地認為,只有古老的、未經改變的、「衣鉢真傳」式的東西,才是神聖和有價值的。於是,田青開始了新的學習和跋涉,他在一九八一年報考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開始研究佛教音樂

田青教授

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系研究生部畢業,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音樂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音樂年鑒》主編。

長期從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及創作、批評,主要致力於佛教音樂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近年來關注民族音樂現狀,長期主持民族音樂專場音樂會。著有《中國古代音樂史話》、《音樂通論》、《暮鼓晨鐘》、《佛教音樂的華化》、 《禪與中國音樂》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