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 桃園古樸聖蹟亭

文與圖/鄧榮坤 |2015.12.22
2171觀看次
字級
龍潭聖蹟亭外型別致典雅,深具文化氣息。
聖蹟亭曾是先民們焚化字紙的地方。
由新街陸橋俯瞰聖蹟亭。

每一年,隨著客家文化活動的展開,坐落於全省各地的聖蹟亭很自然地成為客家族群緬懷昔日古樸生活的熱絡景點;坐落於桃園市龍潭與中壢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也不例外,外型別緻典雅,深具文化氣息的聖蹟亭,石板上的字跡經過歲月風雨侵蝕,雖有些剝落,仍透發出盎然的古意。

清朝乾隆以後,從大陸渡海來台的客家族群愈來愈多,逐漸形成了部落。由於部落中以農耕家庭居大多數,早期大多是不識字的文盲,有些人為了做生意,方便記帳,開始去讀漢書;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也隨著生活的演化而逐漸成為叮嚀,家裡雖然窮,省吃儉用也會盡力供給下一代進入學校讀書,接受完整的教育。

從山歌〈望聯郎〉歌詞中,可以發現客家族群對金榜題名的榮耀,仍然在乎。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字,卻道盡了讀書人的心願與親友的期盼。歌詞如下:

「高山頂上起學堂,兩邊開窗好透涼;阿哥讀書望高中,阿妹讀書望聯郎。」

隨著教育的普及,客家族群對於字紙依然珍惜,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仍舊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不識字,是因為前世沒有珍惜字紙,任意糟蹋字紙的因果。

台灣光復初期,在偏遠的客家村落還可以看到挑著竹簍,沿街收取字紙的人,如今,已很少見了,但矗立於各地的字紙亭卻依然存在著,見證了那段苦澀的歲月。

由於客家族群對字紙的珍惜,不願隨意棄置字紙,集資興建了許多燒字紙的字紙亭或惜字樓,而龍潭中興路旁,如今仍保留一座完整且堪稱全台第一的字紙亭──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興建於清光緒元年,至今仍然是客家鄉親尋幽探訪之旅的主要驛站,默默見證了客家族群的文化傳承。另外,位於中壢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也值得細心聆賞。

清初時期,台灣北部以新竹、台北兩地最為發達,而中壢位於此兩地中間而名「中壢」。壢是客家語溪谷之意;中壢是桃園沖積扇的一部分,也位居中央的位置,並介於沿海和內陸之間。中壢市街興起於老街溪和新街溪之間,最初之名為「澗仔壢」。

十八世紀中期,中壢商業一度由老街轉向城堡的新街。中壢成為南北官道大道所經過,中壢市由於行政和交通地位重要,人口快速增加。

中壢聖蹟亭建置時間為一八七五年,坐落於新街延平路,新街國小圍牆邊,天晟醫院斜對面,如果沒有仔細看,很容易錯過這個令人發思古幽情的景點。不少人按圖索驥,找了半天都找不到聖蹟亭的位置,問了路人才發現原來藏在建築叢林中。

於是,聖蹟亭環境美化工程於去年五月間竣工時,地方民眾希望大家一起來拯救古蹟,認為必要時可以拆除天橋,避免古蹟被霸凌。

聖蹟亭興建於清光緒年間,日本昭和年間改建,整體風格也與清代常見的亭宇建築大異其趣,變成結合中式裝飾圖騰、西洋巴洛克風格、日式洗石子工法的特殊建物,在台灣十分罕見。

聖蹟亭主體為磚造,外層以洗石子裝飾。基座為方形,四周有洗石子造的欄杆圍繞,正面有階梯通達亭身。亭身可分為三層,台座為八邊形,各角邊再加上稜角,配合上下的線腳修飾,穩重且具有特色;爐體為四邊形,爐口位於正面,呈橢圓形,四周飾以複雜的線腳,上下各有類似蝙蝠裝飾,有祈福的意義,是為台灣惜字亭的特例。

上層則為六邊形,正面浮刻「聖蹟」二字,上方亭簷為起翹的弧形,線條優美,頂端為具有花草裝飾的球體,有別於一般所採用的葫蘆,相當特殊;此外,亭身除聖蹟二字外,並無對聯或其他文字,也有別於其他惜字亭。聖蹟亭之亭身上半部位六角形代表東西南北四方再加上天與地,整座惜字亭有著四平八穩的意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