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物.呷好食 看世界 小農經濟

文與圖/沈如峰、曾依璇 |2015.12.06
2104觀看次
字級
宜蘭三星行健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張美,近年來鼓勵當地農民從事有機耕種,如今已建立知名度頗高的「行健有機米」品牌。
三星鄉果農廖俊欽經過多年試驗,終於克服病蟲菌害,生產出有機上將梨。
為拓展有機小農的產品通路,並讓民眾食的安心,宜蘭縣政府大廳定期於每周五舉辦小農市集,邀請有機小農設攤,展售友善農產品。
「田野盡頭」將在地小農的產品放在透明置物櫃內,消費者只要挑選後付款,就能拿走想要的商品。

文與圖/沈如峰、曾依璇

近來食安問題頻仍,食物吃進口中,縱有七分美味,仍免不了三分猶疑。小農經濟的新良食運動,是場邀請產消雙方共同參與的溫柔革命。對生產者而言,是反工業時代大規模機械耕作、生產至上的邏輯,相信友善大地仍能擁有經濟收益;對消費者而言,是破除低價迷思,不做賣場削價競爭的共犯,肯定在地食物最能保有土地的味道。本周及下周的專題,特別精選世界幾個國家的小農,帶領大家探尋在地的美味!

台灣

堅持有機 政府設平台推廣

來到宜蘭縣三星鄉,這裡除了盛產遠近馳名的「三星蔥」,還有一個已經打開名號的「行健有機夢想村」,這是全國第二個有機村,幕後推手是曾擔任二十多年村長的張美。

今年六十七歲的張美,四十五年前從台中豐原嫁到三星鄉時,一邊務農、一邊守著雜貨店。當時鄉下會識字與寫字的人不多,台中女中畢業的她常幫鄰居寫信、讀信,人緣相當好。之後有人建議她出來選村長,沒想到就這樣服務村里二十多年,直到民國一○○年才卸任;如今她是行健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負責當地有機米與雜糧的推廣及行銷。

張美說,在創辦有機夢想村之前,村民經常向她抱怨:「辛苦耕作一輩子,一甲地一年才賺不到新台幣五萬元。」直到她發現,有機米的價格竟然是一般米的三倍以上,便決定要在村內推廣有機種植,協助農民改善生活。不僅讓農民有錢賺,還能讓消費者吃得健康。

棄農藥化肥

有機米打開知名度

一開始,一些老農聽到不要噴農藥的說法,幾乎沒人能聽得進去,甚至有農民起初加入,隔天又反悔退出。所幸她的堅持感動村內一名老農的兒子,說服父親放棄使用農藥,第一年找到十一名農民加入,共約九公頃的農地不再使用農藥與化肥,行健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在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成立。

張美表示,當村內農民在歡喜迎接第一年的有機收成時,卻面臨到一個問題: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賣出這些產品。所幸,除了宜蘭縣政府找企業認養三分之一的收成外,剩下的則透過農友女兒找到的「直接跟農夫買」網路平台協助行銷,解決存貨問題,否則農民可能就此放棄有機耕作。

隨著行健有機米逐漸打開知名度,隔年政大EMBA永續農業促進小組又認購一千三百五十公斤的有機米捐助給三星鄉萬富國小,作為全校師生一年的營養午餐,讓孩童吃得更健康。行健有機村也與縣內的學校產學合作,將米磨成榖粉,加工成為麵包及其他食品。

耕種行銷一人顧

個體戶單打獨鬥不容易

張美說,目前合作社已有二十六名農民加入有機生產行列,耕作面積擴展到四十五公頃左右,種植的種類也從原先的有機稻米,另外增加有機筊白筍、番薯與葉菜類;其中以有機米占產出的百分之七十為最大宗。隨著規模擴大,村內有機農民現在也可以自立門戶,收成的有機米一半交由合作社行銷,每年約有五.三萬公斤的產量。而這幾年的消費市場也很穩定,主要以大台北地區為主要收購訂戶。

三星鄉日森有機上將梨農廖俊欽原本從事化工行業,十多年前回家繼承農作。三星鄉高接梨是高經濟作物,雖然產值高,栽培條件也高,病蟲害尤難防治。所幸靠著過去工作專長及與花蓮農業改良場不斷討論,終於克服病蟲菌害,在三年多後打平收益。

廖俊欽認為,農業生產與行銷可以分工合作,小農負責種植,行銷要有其他管道協助,讓消費者可以在相關農產品快要收成之前預購,買到最新鮮的農產品。

力挺有機農

宜蘭縣府開辦市集

宜蘭縣政府表示,近年來縣府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發展,已分別在三星鄉行健村、五結鄉、冬山鄉中山村及大南澳地區,規畫完成四座有機農業生產專區;全縣通過有機驗證的面積從民國九十九年的二○九公頃,大幅成長到今年的四五○多公頃。

而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為讓民眾吃得安心並拓展有機小農的產品通路,宜蘭縣政府大廳從民國一○三年元旦起,定期於每周五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二時舉辦小農市集,邀請有機小農設攤,展售宜蘭在地生產、「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友善農產品;凡以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無除草劑方式耕作的宜蘭在地耕作者,皆可申請加入。

縣府說,「宜蘭友善小農星期五市集」目前已有二十多個小農加入,不只是宜蘭安心物產地產地銷的交流平台,也可讓生產者本人與消費者直接對談,為消費者介紹他們的方式理念,讓大家吃得健康、安心、更環保。

此外,縣政府也打開企業與家庭採購有機農產的通路,委託宜蘭縣有機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擔任平台的角色,邀請全台灣的企業家與家庭共同認養宜蘭的有機田,一起成為有機小農的堅強後盾。

法國

嚴選食材 蔬果販賣機風行

周末清早,巴黎第六區一條巷子的人行道上搭起一個臨時帳篷,幾張桌子上放著各種包裝好的肉魚蛋奶,有如一個小市集。

邊上一個穿著圍裙的酪農挖了一大塊奶油,放在切片麵包上,邀請好奇的顧客試吃。有人問為什麼奶油顏色比一般的要淡,酪農說,「因為奶是冬天產的,顏色會淡些」。

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這樣對話的場景,幾乎每周都在這裡發生。

這個市集並不對外銷售,因為它其實是一個取貨站,專供上網訂購蔬果肉蛋的消費者領貨,而這些食物,都來自巴黎郊區的小農。

吃在地食物

支持社區農業

在法國,「吃在地生產的食物」不是新興潮流,而是早就出現的消費現象,連一般超市都會強調部分食品是在地生產,有些餐廳也會特別在菜單上註明食材都來自本土。

相較於工業化種植的蔬果或飼養的肉類,法國消費者近年愈來愈喜歡直接向規模不大、產量小的農人買菜,最好能與生產者面對面,了解他們的理念、種植方式,甚至學習一些料理秘訣。

小農的產地通常距離社區不遠,支持小農,也等於減少食物運送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

這樣的消費意識兼顧了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也有利於公平交易,因為消費者直接向農人採購,免除了中盤商或大型超市競相壓低價格的剝削,確保農人賺取合理利潤。

自種自賣

保障農人尊嚴

根據法國農業部資料,百分之七十一的法國人偏好選購在地、不經多重盤商介入的食物。

近年網路上興起一些小農直銷平台,一般消費者也可以很容易買到小農的產品。二○一一年成立的「說是的蜂巢!」(La Ruche qui dit oui!)網路平台,就是以產地直送、直接向小農買、以社區力量改善小農貧窮、吃得安心等理念,在市場上迅速擴大。

消費者首先要在網站地圖上選擇一個離家近的「蜂巢」,也就是取貨站,打開這個蜂巢提供的食物清單,點選想要的品項和數量,下好訂單並刷卡付款後,就能在每周一天的指定日期到取貨站領食物。在這個平台上購得的農產品,產地距離蜂巢平均只有四十六公里。

每個蜂巢提供的商品清單不同,但種類都非常豐富,從麵包糕餅、蜂蜜、魚蝦貝類、咖啡茶葉、到手工優格和冰淇淋,應有盡有,也有調理好的肉丸、肉醬、手工香皂和精油,甚至也有啤酒,且都由生產者自由定價。這種消費方式比起直接上超市買菜,並不比較省錢,要自己定時定點領取也稍嫌不便,但還是受到消費者歡迎。

打破傳統

創造產銷互利互惠

對小農來說,這樣的網路銷售平台,讓他們擺脫大型零售商的束縛,收入足以獨立,擁有農人的尊嚴,也不再感覺空有農產卻缺乏銷售管道。

成立四年來,「說是的蜂巢!」在法國現在有近七百個蜂巢、超過十三萬名會員、與四千四百名生產者合作,還進軍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

為小農創造銷售平台,方法不只一種。去年,巴黎出現一家在地農產品的「自動販賣店」,新奇的銷售方式也很受好評。

這間叫做「田野盡頭」(Au Bout du Champ)的小店位於第十七區,店裡全是一格一格的透明置物櫃,每個格子裡放著一種來自巴黎周邊郊區農場的產品,有水果、蔬菜、雞蛋、果醬等,消費者看中想要的商品,在一台機器輸入格子編號,用現金或刷卡付款後,格子門就會自動打開。

對臨時需要某些食材的消費者來說,「田野盡頭」這樣的店比網路銷售平台方便得多,不必等待取貨,又不用加入會員,開張一年來營運良好,預計今年還要開張新店。

從網路銷售平台和自動販賣店在市場上的成功來看,支持小農、吃在地食材的觀念,在法國顯然愈來愈普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