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文獻學角度 辛嶋勾勒佛典原貌

陳瑋全 |2015.11.11
1910觀看次
字級
辛嶋靜志教授(KARASHIMA Seishi) 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圖/張桂菊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張桂菊提供

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辛嶋靜志,出身淨土真宗家庭,精通十餘種語言,在佛教文獻比較研究領域擁有權威地位,為研究佛教,他遍學所有與佛經相關的語言,並善用從文獻學角度讀佛典,重新勾勒出佛典原貌,並從佛經中發現當時百姓所用的詞彙、語法,讓後人得以了解當時佛教傳播與庶民生活情況。

札根語言

多元文化研究

辛嶋靜志學習多種語文,最初的動機,是就讀東京大學時,望見大樹的根系發達,聯想做研究必須扎根於基礎,因此下定決心遍學所有與佛經相關的語言。目前辛嶋掌握的語言,可以聽、說、讀、寫的有日、法、俄、義、德、英、中、藏、韓等;讀、寫的有梵、犍陀羅、藏、中亞諸語文等。辛嶋表示 ,研究語言好趣又好玩,不僅實用於與各地方的人溝通,且能投入於多元文化的研究。

辛嶋從幾位老師學到「從文獻學角度讀佛典,重新勾勒出佛典原貌」的方法。他認為,做文獻學研究,重要的是不急不躁,安心面對原典。他也期許想從事佛典研究的年輕人,充實古代漢語、梵和中亞等語言,培養敏銳掌握問題的能力。

文獻比較

見證朝代變遷

就以研究佛教文獻學來說,關鍵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文獻比較。「漢譯佛典」保留了二到六世紀的重要文獻,透過各種比對,是研究漢語史和佛教學不可或缺的工作。藉由對比梵文、藏文、漢文及中亞諸語等不同語言的文本,對比漢文中不同譯者翻譯的同一佛典,即「異譯」,也就能有許多新發現。

例如東漢支婁迦讖譯的《道行般若經》,有吳支謙、前秦竺佛念、后秦鳩摩羅什等「異譯」,支婁迦讖不精通傳統文言,因此在翻譯佛經時,無意中使用了當時的口語及俗語詞匯;出生在中國的支謙精通漢語文言,在很大程度上把支婁迦讖譯經進行了文言化;竺佛念基本上襲用《道行般若經》的讀法,僅更換了一些難詞及較老的用語。

著眼於支謙、竺佛念如何對支婁迦讖譯的修改,就能夠追溯到從東漢到南北朝代語言的變遷。

所以漢譯佛經是寶貴的語言材料,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幾乎沒有口語的資料流傳,佛經中有當時百姓所用的詞彙、語法,為當時的佛教傳播與庶民生活都留下了珍貴的見證。

整理寫本

公開出版發行

目前辛嶋另一個研究重點是整理、公開古老梵文寫本和中亞出土的犍陀羅語寫本。目前在倫敦、巴黎、聖彼得堡、美國哈佛大學、北京等地皆有這些寫本,歐洲的寫本發現於一百多年前,現在已有部分老化損壞,辛嶋盡可能的爭取經費將寫本掃描數位化,並取得同意出版和公開在網路上。

另一方面,俄國與中亞關係密切,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在喀什的領事蒐集許多寫本寄回聖彼得堡;俄國革命後,這些寫本深藏庫房數十年,少有人運用。辛嶋十八年前苦學俄文口語,並努力取得當地學者的信任,將共同研究的成果與俄國的研究單位共享,出版聖彼得堡保存的寫本研究。

此外辛嶋也與哈佛大學合作出版,與日本平山郁夫紀念美術館合作整理研究梵文寫本,以及印度國家檔案館珍藏一九三七年出土的寫本整理出版等工作。犍陀羅語寫本部分,目前仍陸續在巴基斯坦出土,辛嶋與白夏瓦大學考古系的教授共同合作,每年加以整理出版與共同研究。(下)

學林菩提路

辛嶋靜志教授(KARASHIMA Seishi)

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瑞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兼任教授、客座研究員。2013年獲德國薩克森學士院Weller獎。主要著作:《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之研究》、《道行般若經校注》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