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嶋靜志教授
(KARASHIMA Seishi)
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圖/張桂菊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辛嶋靜志教授,出生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寺廟家庭,在偶然與必然的因緣下,從事佛教文獻學研究,一路從日本東京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中國大陸北京、德國弗賴堡研讀佛教文獻學、印度學,精通多種語言文字,並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
辛嶋教授與佛教文獻學結下的不解之緣,始於偶然的漢語學習。他在就讀東京大學一年級時,看到了霞山會的布告,裡面提到只要參加漢語學校的課程,即可每月獲得二萬日圓的獎學金,在獎學金的吸引下,辛嶋在東京的霞關學習兩年的漢語。
進大學時,原本辛嶋打算研究法國文學,但是研讀法國文學和報紙時,卻又覺得法國與自己之間有著一條鴻溝,難以產生共鳴,到了大二必須選擇專業時,內心苦惱不已。正巧在這一年,印度學、佛教學泰斗中村元教授獲得學者最高榮譽—日本文化勳章,此時的辛嶋才知道印度學、佛教學的存在。
從語言下手
探究佛典真義
辛嶋靜志出生於淨土真宗寺廟,祖上至少十八代都在日本九州擔任寺院住持,五百年來天天念經,中村元教授的獲獎,彷彿在辛嶋腦中畫破一道閃電,感受到身體中流淌著數百年來祖先的血液一直與佛有緣。
他於是放棄了法國文學(在日本譯為佛文)轉向研究印度學、佛教學,學習的語言從法語轉向梵文、漢語等佛語。
從大三開始,辛嶋靜志專心學習梵文、藏文以及漢學、佛教學,當時他最喜歡且影響最大的是梵文學者原實教授的印度古代詩歌、漢學者福田光司的道教文獻和戶川芳郎的十三經注疏等課程,三位教授解讀文獻時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深深影響辛嶋日後從事佛教文獻學的研究,並一路跟隨他們從大學攻讀到碩博士。
辛嶋就讀碩士時,劍橋大學的John Brough教授和澳洲國立大學的狄雍教授來到日本講學,強調漢譯佛典研究的重要性。
受到他們的影響,辛嶋認識到,從語言方面重新研究漢譯佛典十分有意義。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不僅需要梵文、印度俗語、中亞語言的知識,古代漢語、中古漢語的解讀能力也不可少。
師承季羨林
超越辭典定義
一九八五年,辛嶋在博士班的第三年,轉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開啟他海外留學十年的歷程,指導教授K.R.Norman教授是巴利語、古代中世印度語的權威,辛嶋在那裡學會了巴利語、犍陀羅語、耆那教經典語言等。
在印度學基礎打穩後,一九八七年,辛嶋前往北京,師從季羨林教授學習漢譯佛典的研究,並於一九八九年正式成為博士生,研究題目是《法華經漢譯本與梵藏本對比研究》,將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與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進行文本分析。
季羨林教授家中有一套珍貴的梵文《法華經》的寫本集成,此後兩年間,辛嶋幾乎每天在季家的書房讀書,季教授毫無保留的教導與照顧異國青年,讓他相當懷念。
在北京,辛嶋靜志用了兩年將博士論文完成,於一九九一年正式發表,隔年在日本正式出版。論文寫成之後,辛嶋又前往德國弗賴堡跟隨封興伯(Oscar von Hinuber)教授學習印度學。
辛嶋教授表示,海外留學十年,師從三位權威教授,每一位教授雖然研究方法各異,但是共通之處在於定下心謙虛面對文獻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因此,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超越辭典中的定義,在前後關係中體會與把握詞彙的方法,是辛嶋從幾位老師學得的,也是他過去、現在、未來研究佛教文獻學的基礎。(上)
辛嶋靜志教授
(KARASHIMA Seishi)
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瑞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兼任教授、客座研究員。2013年獲德國薩克森學士院Weller獎。主要著作:《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之研究》、《道行般若經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