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美味素菜羅漢齋

文/朱振藩 |2015.08.31
2500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中國人吃素的歷史,可追溯到周代,當時素食便與齋戒一起奉行。而寺院開始吃全素,則始自梁武帝。篤信佛教的他,以大護法自居,嚴守一日一餐,曾下〈斷酒肉文〉詔令。這些寺院在斷酒肉後,素饌即應運而興,並取得重大發展。

唐朝禮佛風氣極盛,大小寺院林立,且均設有膳房(稱「香積廚」),除自行料理伙食外,亦對香客供應素饌及素席,佛門稱之為「素齋」或「齋菜」。由於搭伙的人實在太多,寺院只好燒大鍋菜應付,「羅漢齋」這道菜於焉產生。

「羅漢齋」又名「羅漢菜」,一般用料在十種左右,若多達十八種,則稱「羅漢全齋」(亦即十八羅漢,一個不少)。因而歷代人士在佛門設素席時,莫不備辦此菜,以示隆重之意。

到了清朝,不光寺院有羅漢齋供應,民間甚至宮廷,亦經常製作,變得有點家常菜的味道。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便載有「羅漢齋」的用料和作法,很有參考價值。他說:「羅漢菜,菜蔬瓜蓏之類,與豆腐、豆腐皮、麵筋、粉條等,俱以香油炸過,加湯一鍋同燜,甚有山家風味。」

至於宮廷內的「羅漢齋」,到底是怎麼燒的?

讀者想必興趣濃厚,這可從愛新覺羅.浩(註: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媳婦,原名嵯峨浩,是日本嵯峨勝侯爵的女兒,於一九三七年嫁給溥傑)所著的《食在宮廷》一書內,找到答案及作法。

她說:「在滿族的習俗中,從新年的第一天至第五天都要吃素。這些素食,大多是模仿寺院的齋食精製而成……『羅漢齋』即其一例。」

其作法為:「將白菜切成三公分見方的塊;將胡蘿蔔和山藥削去皮,分別切成長三公分、寬一點二公分的滾刀塊;將豆腐切成長三公分、寬一點五公分、厚六公厘的薄片;用開水將口蘑浸泡二十分鐘,然後切成長三公分、寬一點二公分、厚六公厘的薄片;用開水把腐皮浸泡二十分鐘,然後劃成三公分、寬一點二公分的薄片;木耳用開水浸泡十分鐘後,擇洗乾淨。乾黃花(即金針)用開水浸泡三十分鐘後,每根切成兩段。將鮮薑切成末。」

當這些前置工作完成後,「鍋內倒入香油,燒熟後將山藥、胡蘿蔔和豆腐分別炸約三分鐘撈出。隨即「在另一鍋內放入醬油,燒開時,投入薑末和白菜,稍炒後加入水,燒開後下全部原料,加入適量鹽,改用小火,煨四十分鐘左右,待白菜軟爛而不碎時,即可出鍋供膳。」

享用此宮廷菜時,切記「趁熱食之最美」,於萬不得已情形下,「涼後加熱再食也可以」,只是風味為之遜色!

我曾在粵菜館中,品嘗其「羅漢全齋」,它是用髮菜、冬菇、冬筍、素雞、鮮蘑、金針菇、木耳、熟栗、白果、花菜、胡蘿蔔等食材,在初步處理後,放在砂鍋內,燴成一大鍋,料鮮而豐富,真的很過癮。吃法有兩種,一放腐乳汁,一襯乾荷葉,前者色頗豔,後者帶清香,各有各的美,食之有別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