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研佛教藝術 陳清香善緣早定

陳瑋全 |2015.08.05
5687觀看次
字級
陳清香教授圖/陳清香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陳清香提供

專研佛教藝術與台灣美術史的陳清香教授,祖先是早期漳派的木匠師,家學淵源加上就讀文化大學期間,適逢高僧與佛教學者在校開課啟蒙,因而開啟研究佛教的道路。由於佛教圖像文化引人入勝,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佛教信仰,可以理解中國文化的繁衍傳承,因此她投入一生精力研究佛教藝術與文化。

陳清香教授出生於新北市中和區,祖先從事木作工藝,他的高曾叔祖是日治時期著名的天才木匠師陳應彬,人稱「彬司」 ,承繼了漳派的大木作技術,一生建築百餘座寺廟,並多所奉獻,至今遺作尚存,家族早與佛寺結下深厚因緣,子孫輩克紹箕裘。

佛學基礎 奠定文化時期

小學時,陳清香舉家遷徙大稻埕,先後就讀蓬萊國小、北一女初中與高中部。爾後,聯考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就讀。陳清香表示,當時文化的創辦人張其昀高瞻遠矚,在他努力下,延攬了高僧與一流佛教學者授課,又先後成立佛學、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研究所,當時星雲大師即是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也是教育部最早承認的正式佛教研究所。

陳清香的佛學基礎在大學時期啟蒙,不但修讀佛學相關課程,也參與當時文化的佛學社團,並擔任社長,先後親近李炳南、周子慎居士、方東美教授以及印順法師、曉雲法師、懺雲法師、明復法師、南亭法師、聖嚴法師等大德。更因為大學時主修歷史學,又受佛學薰陶,因此很自然的投入佛教史研究,她說:「浩瀚的佛教史中,圖像文化最引人入勝,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她選擇此一領域深入研究。藝術研究所畢業後,曾受聘擔任歷史博物館編審,後轉赴文化大學擔任教職至今。

世界遺產 石窟塔廟眾多

陳清香長期耕耘佛教美術與藝術研究,她表示:「要了解佛教的歷史、義理,需深知高僧大德的弘法源流、宗派建立與傳承。然後,回溯道場的建築、供像等遺物呈現出的風格,可知當時佛教的信仰狀況,從而掌握佛教的深邃內涵。」佛教二千五百年漫長的歲月,傳到每個地方,與當地人文、固有信仰、民俗習慣結合,呈現多種樣貌,卻沒有悖離佛法原義。

佛教入華的路線一條從西北越過蔥嶺,經西域、跨玉門關、河西走廊進入西北;另一條從斯里蘭卡,越過東南亞,從雲南入川;以及從東南沿海、山東等海路進入中國,可說是接受佛教思想影響最久遠,也是最深入的國家,中華文化的精髓即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合。

在中國民間,佛教思想影響更甚於儒道二家,如果不了解佛教信仰,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的繁衍傳承如何進行。現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當中,有許多是佛教石窟和寺院、塔廟,佛教文化與藝術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上)

學林菩提路

陳清香教授

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任教於文化大學史學系所、法鼓文理學院及國立台北大學,目前擔任華嚴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曾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華嚴學會學術中心主任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等。出版專書有《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羅漢圖像研究》、《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灣佛教美術建築篇》、《台灣佛教美術雕塑篇》、《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盛世大行─十方普賢在峨嵋》、《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像紋飾在埃及印度中亞中土的傳承演變》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