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劉國威深入信仰 專研印藏佛教

陳瑋全 |2014.10.29
6592觀看次
字級
個人簡歷:劉國威教授,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哈佛大學梵文與印度研究學系(現已更名南亞研究)碩士、博士,曾任佛光大學宗教學系主任、佛教學系主任、佛教學院代理院長;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梵藏佛教文獻、西藏佛教文化等。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曾任佛光大學宗教學系、佛教學系系主任與代理院長的劉國威,回憶他在佛大十年的時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規畫佛教學院時的遠見,讓台灣第一所大學校園裡的佛教學院成長茁壯,成為高等教育體系裡的典範。大師的開明與對學術的尊重,讓佛光大學成為佛教研究的希望與未來。

校風開明

為教培養人才

自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劉國威即獲聘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民國九十三年教育部核准私立大學舉辦宗教研究學院,佛大決定要成立佛教學院時,他是宗教學系系主任,親身參與宗教學系轉型到佛教學院的過程。

他回憶佛教學院成立時,課程設計除了學術以外,也有行門的課程,這在高等教育沒有前例可循。原本規畫行門課程時,要把傳統叢林學院的體制帶過來,並且設計了三套制服。開學前,星雲大師建議不需制服,不要與眾不同,要跟一般大學生打成一片。大師認為佛教學院是在大學校園裡,應當維持大學的自由風氣。

劉國威說,因為星雲大師的關注,與佛光山的全力支持,佛教學院目前已有數屆畢業生,學生開朗活潑,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常獲得校內比賽獎牌,不僅受外界好評,且為佛教界培養人才,假以時日更能成為佛教研究的學術重鎮。

無常警醒

激發信仰道心

做為一個佛教徒,學佛二十幾年,現階做為一個佛教徒,學佛二十幾年,現階段已經步入中年,工作又是佛教研究的劉國威,心裡最常想到的是無常這個概念,他時時警覺自己,真正面對生死交關,無常到來時自己能否把握?他說,從國中三年級起,因興趣自行接觸佛教書籍,對佛學開始產生好感。進入政治大學就讀應用數學系時,他決定要做個正式佛教徒,因此參加佛學社團—東方文化社,開始接觸佛教的相關活動,並在學長帶領下,首次接觸藏傳佛教。

民國七十五年,劉國威進入大學讀書時,台灣社會逐漸開放,各式宗教活動也漸多,開始有藏傳佛教的僧侶受邀從印度、尼泊爾等地來台弘法。這些逃離西藏輾轉來到台灣的堪布與喇嘛,歷經宗教迫害與苦難,面對生死交關,依然不失道心,堅持對佛陀的信仰。他還記得有位喇嘛描述幾次生命面臨危險的情況,心裡最在意的竟是自己差點失去對敵人的菩提心,這點讓他覺得很欽佩,更激發他學佛的信心。

生涯轉向

諸善因緣成就

就讀大學的後兩年,劉國威對西藏佛教的研究興趣開始萌芽。當時他的生涯規畫原本是出國攻讀資訊相關學位,但服役期間,對印藏佛教的研究熱情不減,深感台灣當時在此領域並沒有深刻研究,因此動念想出國攻讀,他心想:如果讀資訊就沒有機會再深入佛學研究,以後對佛教就只能業餘做研究;再想到當時台灣有許多人出國攻讀電腦資訊,不差自己一位,但台灣卻較少人研究印藏佛教領域。

「經與家裡溝通,因父母並非佛教徒,一開始並不支持,經過幾番討論,父親同意若能申請到好學校就讓我試試。」劉國威說,當時能進哈佛也是因緣成就,梵文系雖是百年歷史,但過去僅著重於印度學領域,那時剛好開始發展西藏學研究領域,所以他不僅是系裡第一位台灣留學生,也是第一批西藏學領域的學生。此外,哈佛大學重視學生的邏輯與計量能力,應用數學系畢業的劉國威也占了些許優勢,再加上修讀過佛學與藏文課程,因此他於八十二年入學,從碩士到博士,在哈佛求學九年。

回顧過往,劉國威說,大學時期參加佛學社,看到有些學長在校期間,因環境與社團而精進學佛,但畢業出社會後,往往也因工作、家庭等因素而逐漸退轉。因此,在他考量個人生涯規畫時,即希望能有機會使工作不離信仰太遠。他觀察台灣從事佛學研究者的學思歷程,大部分學者大概都和他一樣,是先由信仰培養出對佛學的學術興趣,最後走進佛教研究的學術殿堂。

個人簡歷:

劉國威教授,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哈佛大學梵文與印度研究學系(現已更名南亞研究)碩士、博士,曾任佛光大學宗教學系主任、佛教學系主任、佛教學院代理院長;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梵藏佛教文獻、西藏佛教文化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