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佳美與麻芛之鄉 下

劉書甫 |2014.02.20
2456觀看次
字級

     楓樹、水稻、菸草、咖啡,說到底,其實南屯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植物,是黃麻。

 先民順水而上,文明傍河而生。當初,黃麻隨其他農作物自犁頭店溪來此落腳紮根,成為南屯聚落重要的經濟作物。今天的忠明、公正里一帶當初曾廣布黃麻,「麻園頭溪」因而得名。

 黃麻真是妙用無窮,首要的是把皮撥下來,製作麻袋、麻繩和麻衣。從日治到戰後,黃麻紡織工業的興盛,就是為了以麻袋裝運米和糖。這些由黃麻製作的道具,陽剛,粗勇,實際,這就是黃麻的特質,是農家最豪爽的幫手。其次,去了皮的麻骨,則晒乾了切段,當成上廁所擦屁股用的「屎篦」,我在「麻芛文化館」看著那粗厚如竹片的麻骨,與其說擦,不如說刮。最後,沒有用的黃麻葉,咱們節儉的台灣農人又捨不得丟,便揀下來煮成「麻芛湯」,成為農忙歇息時的消暑點心。現今農人所種的麻芛,已非黃麻,而是民國四十六年改良的「台中特一號」──甜麻。但麻芛湯依舊是各戶農家皆能製作的尋常點心,我問過很多台中人,他們記憶中最深刻的麻芛湯,都是在自家的餐桌上。

 和大麵的「」一樣,麻芛的「芛」要用台語發音,發音近「穎」,意指植物初生的嫩葉,中文習慣寫作「麻薏」。麻芛也和大麵一樣,充滿勞動氣息,用農家灶腳的大鼎熬煮,代表著台中的農村味,大麵係呷飽,麻芛湯係呷涼。

 麻芛湯要好吃,葉一定要嫩。揀取麻葉的方法,就是一手捏著葉脈的中間骨幹,另一手把兩邊的葉片扯下來。揀下的麻葉,還要在流水中,用手搓揉成細碎,並滌去苦水。水燒開之後,先放入地瓜塊將之煮透,再放入小魚和麻葉,並持續地辛勤拌攪。攪動的同時,還要「撈波」,把不斷產生的白色泡沫舀去。起鍋後,還要立刻浸入冷水中冷卻,使顏色翠綠,口感佳。想做出好吃的麻芛湯,還真是相當多工,能煮麻芛湯的母親,必定是位刻苦耐勞的母親。麻芛湯,以女性之美德召喚著台中村民的鄉情。

 老一輩的人說,麻芛湯搭配嫩薑和鹹瓜,最得簡樸之快意;也能淋在飯上當「澆頭」,沒有肉臊照樣埋頭吃飯。不過,這類台中最具地方代表性的食物──如大麵、羅氏秋水茶,和麻芛湯──都是有「代溝」的。它們屬於記憶之味、鄉愁之味,多半必須自年輕便進入一個人的味覺記憶,才有辦法對其鍾情之味;不然,就得看緣分。有一回帶一位未識麻芛之味的朋友去第二市場坐麵攤,點了一碗麻芛湯給他嘗鮮,朋友喝了眉頭一皺。我趕緊問:「覺得怎麼樣?」答曰:「好像綠色的鼻涕。」此乃:無緣。

 南屯,好個麻芛之鄉。如果有朋友向我問起麻芛之味,我想,最宜走一趟犁頭店,踏踏老街,參觀萬和大樓的「麻芛文化館」,遙想文明傍河而生,台中先民順南屯溪而上,栽種黃麻為用,又取葉為湯的淵源。然後在萬和宮旁吃「阿有麵店」,或進南屯市場裡吃「蕭」爌肉飯。最後,找一攤麻芛湯的攤子坐下喝一碗,最夠滋味。離開時,再到百年餅店「林金生香餅行」品嘗一分「麻芛太陽餅」,現代人淺嘗麻芛之古今傳承,足適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